2005年,世界卫生组织(WHO)提出21世纪健康新理念:“没有精神健康就没有健康”,即精神/心理健康已成为人类健康保健的重要内容。
据国内流行病学资料显示,心理/精神疾患在普通人群中的总患病率达16%~17%左右,其中抑郁与焦虑障碍约占70%。医务人员作为普通人群中的一部分,其心理健康问题亦不例外。如2008年对全国数千名医生睡眠健康问题进行的调查显示,在临床医生中失眠等问题普遍存在,达被调查人群的2/3(而普通人群约为44%),其中低年资、年轻医生更为突出。
诸多心理社会因素困扰着临床医生
剖析医生职业特点
当被问及医生的职业特点时,季教授指出,医生作为为人服务的一种职业,与一般服务行业有本质区别。合格的医生有着高尚的道德与伦理要求,需接受长期规范的理论学习、系统实践和经验积累,经常、不计时间抢救患者,超负荷的临床工作(违反法定的8小时工作制,但医学的伦理与责任要求救死扶伤),还要接受继续教育,不断学习新知识和新技术。
由于高风险、高强度、高责任心与高负荷等职业特点,国外对于医学从业人员要求相当严格。教育年限长、培训与继续教育周期长、道德伦理要求高;当然,社会对其也相当尊敬、认可,并给予较高待遇。
解读国内医生现状
反观国内近年来医疗现状,季教授借用了近期发表于《柳叶刀》(Lancet)杂志的文章:“自身安全是中国医生最为关注的问题。中国医生经常成为医疗纠纷所涉及暴力事件中的牺牲者。今年6月,山东省一名医生和一名护士被13年前因肝癌死亡的患者之子刺死。另一起案件是一名福建儿科医生为了躲避自己经治死亡新生儿的亲属围攻,从15楼破窗跳楼逃走。因此,今年7月份沈阳27家医院聘请警察当副院长的举措也就不足为怪了。当医院被医疗暴力包围的时候,医生成了危险职业。”
因此,国内医生不仅需要面对国外同行所经历的共性问题,还要面对上述风险,其精神压力与心理负担之大不言而喻。人的精力与时间是有限的,短期应激和压力可以承担与适应,但长期的负担与压力,必然导致其精力难以为继。
简而言之,国内年轻医生所面临的心理与社会应激可能有:待遇低、超负荷工作、学习与休息时间少、职称晋升难、医疗风险与责任的承担等。当然,问题的产生可能涉及许多因素和方面,问题的解决也非一蹴而就,需要智慧、耐心以及时间与实践的检验。
- 2010.06.01
- 2010.06.02
- 2010.03.29
- 2008.1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