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在上海举行的“城市与健康国际论坛”上,上海市领导透露,上海今后将全面推行建立家庭医生制度。每位医生管理2000—3000人,并逐步实行家庭医生首诊制。
在国内其他城市,家庭医生也被提上议事日程,北京市近日公布的医改方案征求意见稿中提出,全市3000多家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医务人员,将结成社区家庭医生团队。
和欧美影视剧里开着名车、出入豪宅的家庭医生不同,他们经常出现在独居老人、残疾人等寻常百姓家中。
与欧美家庭医生相同的是,他们也被要求成为家庭的“座上客”,以自己的专业知识当起百姓的“健康管家”。
作为新医改的方向之一,家庭医生制度被寄以厚望。在长宁区许多社区,“白大褂”们从事家庭医生工作已有2年。长宁的这次试水,或许提供了一个可供剖析的样本。
“脸皮厚”,才能交上朋友
一大早,陈宇背着药箱,拿着记录着居民家庭健康档案的掌上电脑,来到长宁新城小区。照顾完自己管辖下的几张家庭病床,陈宇9点钟准时到了居委会。借居委会的地盘,她“经营”了一个“健康自我管理小组”,不少高血压、慢性病患者都是她的组员。
陈宇是周家桥街道社区卫生中心的全科医生,她负责的长宁新城小区共891户家庭,需要重点关注的有150户,包括约100名高龄老人,一些高血压、慢性病患者,有孕妇、儿童的家庭。在周家桥街道,家庭医生以居委会划分责任范围,19个居委会目前已全部配置到位。
“今天出诊要去看一个摔伤的老人,下午还要照顾三张家庭病床。这些天接种麻疹疫苗,有不少家庭也会咨询我的意见。”陈宇周一、二、四在社区卫生中心看门诊,其余时间均要出诊。
陈宇说话坦率,在小区里已有不少朋友。她教一名糖尿病患者自己打胰岛素,先测量血糖、打针、控制低血糖,“哟,高了高了,这会儿又低了。”两人像做实验一样,“玩”得不亦乐乎。她还有位78岁的教授朋友,经常用电子邮件交流,从健康养生到世博见闻、社区建设,无话不谈,甚至还会探讨一下“如何辨别西瓜有没有打色素”。
“要跟他们交朋友,首先要脸皮厚。刚工作那阵,吃闭门羹是常有的事。”陈宇第一次上门,就吃了闭门羹。“小区里一名患者去世,我被派去补填死亡原因。人家本来正悲伤的时候,我一个陌生人还跑去问怎么死的,人家直接就把我轰到门外了。”
跟陈宇一样,全科医生陈华也经历了艰难融入的过程。“刚开始上门挺盲目,一家一家敲门,却很难得到信任。后来与居委沟通,他们家访或者搞活动的时候,捎带上我。”居委会为老人办金婚、祝寿活动,陈华要求给她5分钟、10分钟推销自己。慢慢地,大家熟悉了。
家庭医生需要背靠“大树”
“每家都有个当医生的朋友,当你陪老婆逛街失去耐心时,可以拐到医生朋友那里聊聊最近的身体状况。”这是长宁区社区卫生管理中心常务副主任赵晓鸣对家庭医生的理想化描述。也就是说,家庭医生不光负责看病,更是“健康管家”,帮助社区居民养成健康生活方式,不生病或少生病。
根据新医改的意见,医疗服务最终将走向家庭。赵晓鸣说,“家庭医生必须具备两个功能,一是提供基本医疗,避免病人小病跑三甲医院就诊,可节约医疗资源。另一功能是为社区居民指出一条正确就医的路径,帮病人安排看病、协调到其他医院治疗。”
陈华之所以能顺利“打”入社区,关键也在这两点。她负责的春天花园小区有一名病人患上膀胱肿瘤,两三天就要更换一次导尿管,因为之前住在别的区,一直在附近一家三甲医院看病。搬到春天花园后,病人仍往原来的医院跑,急诊加上救护车来回,每次花费五六百。患者的爱人找到陈华,希望她帮忙想想办法。陈华联系了同仁医院泌尿科,与专家协商治疗方案,最终确定由陈华出诊,上门为病人更换导尿管。患者家属十分感谢这位 “朋友”:“上门费15元,导尿管材料费5元,比打车去医院还省钱,而且不用折腾。”
家庭医生制度是否有生命力,要看它背后有没有棵“大树”倚靠。长宁区卫生局副局长江萍说,以前长宁以及其他一些地区也试过另一种模式的 “家庭责任医生”,即社区卫生中心与家庭签约,承诺做一些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但依靠社区卫生中心单枪匹马做这件事,效果不理想。”
“关键你要搞得定,病人才会对你有依赖感。”赵晓鸣介绍,长宁区家庭医生制度整合了一个大技术平台,华山医院、华东医院等三甲医院,以及区域内一批二级医院和特色专科、预防保健机构,都进入这张网络,由各医院的专家组与社区卫生中心结对签约,通畅转诊渠道。
- 2010.07.14
- 2008.07.22
- 2008.06.27
- 2006.0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