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公众合理用药援助系统
药品查询
请勾选查询条件后检索
药品名 企业名 批准文号 功能主治
你的位置:首页 > 药讯频道 > 药讯 > 医药新闻 > 正文
推行建立家庭医生制度的现实、阻碍与期望
www.yongyao.net  2010-10-9 12:06:35  来源:解放日报  责任编辑:tgf
分享到:

从无到有的“全科医生”

即便转诊渠道通畅,要推进家庭医生制度,也并不简单。问题之一在于“全科医生”本身。

从2005年即展开一些尝试的长宁区,目前尚未实现家庭医生“全覆盖”。按照他们的计划,到明年底,全区179个居委会50%以上实行家庭医生制度,重点人群配备家庭医生的比例达到70%-80%。

照此计划,长宁区21万户居民,配备家庭医生约200名,每个医生负责1000户家庭。而这个比例,其实与美国相当,美国每个家庭医生,日常负责病人在1000至2000位。

“或许是受电影影响,提到家庭医生总会想到那些开着名车、出入豪宅、专给有钱人看病的私人医生,但在现实中,家庭医生是指在社区为居民提供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的人。”专家说,在美国所有人都有家庭医生,人们根据保险公司提供的名单挑选家庭医生,生病了先找家庭医生,由家庭医生安排病人住院或联系专科医生继续为病人服务。保险公司只负责经家庭医生同意的继续治疗费用。

但在上海不同。“我们面临着有限资源与无限需求的挑战,家庭医生的覆盖范围目前只能是有限服务人口。”复旦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副院长梁鸿认为,要从人群覆盖、内容覆盖和程度覆盖三个维度去考虑,也就是需要明确家庭医生的定位。

而在实际操作中,目前家庭医生着重保障的是本身对社区医疗有需求的人群,比如老弱病残。赵晓鸣也承认,对于一些高端人士,目前的家庭医生制度不具有足够的吸引力。

缺乏大批的、高素质的全科医生,家庭医生制度很难走出试点。“最早,我们用笨办法,将医生、护士、保健师整合成一个全科团队,几个人当一个人用。”赵晓鸣讲起长宁区如何解决“缺人”问题,“现在全科医生慢慢培养出来,团队终于可以走向后台。”

培养全科医生,显然上海正朝这方面努力。市卫生局制定了《上海市社区全科医师培养三年行动计划》,从2004年到2007年培养3500名合格的全科医师。这些医生从医科大学临床医学专业毕业,在工作的同时要接受4年理论、实践培训和考核。目前,一部分全科医生来自培训计划,另一部分来自全职医生转岗。

专家认为,虽然社区医生得到了约600学时的全科医生岗位培训,但仍不能被称为真正意义上的全科医生。在国外,一个医学生要成为进入社区诊所的全科医生,除了毕业后经历两三年的住院医生阶段,还必须接受至少三年全科培训。

新生事物需要“扶一把”

陈宇照顾的慢性病人,去年有3个过世了。陈宇说这话时颇有点伤感,毕竟相处久了,他们已不完全是病人,还是朋友。然而,这种“朋友”的关系并不那么牢固。随着病人的去世,家庭对于医生的需求少了,情谊也在转淡。

另一些健康居民对“家庭医生”这个新事物,也抱着怀疑态度。居民李先生看了眼上门的医生,说:“我们不需要,生病了我们自己会去医院。”

“如果出现误诊事件,哪怕只是个案,对于新兴的家庭医生制度,也会是沉重打击。”一名研究社区服务管理的专家说,而且眼下社会上医患矛盾较为尖锐,家庭医生所要承担的,恐怕不止是医疗技术上的压力。专家认为,这项制度需要控制好步伐,要在法律、法规保障下,人才齐备的情况下,一步步扎实推进。

按照赵晓鸣的看法,长宁区要建立、完善这支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的队伍,还需要5到10年时间。

一方面,要严把人才关,挑选敬业、业务能力强的全科医生充实家庭医生队伍,另一方面,需要有效的激励机制。“全科医生工作忙、责任大,不能让他们只看到阳光,却晒不到太阳。”梁鸿说,在国内,全科医生很大程度上等同于社区医生,诊疗收费和收入远不能和外国同行相比。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会让人才变成“苦力”,很难建成高水平的家庭医生制度。

以公益为基础、面向社区百姓的社区卫生服务,提高诊金并不现实。梁鸿认为,政府需要为这项制度作出财政支持,适当向家庭医生倾斜。同时,也要针对家庭医生设计合理的考核标准,避免绩效下的形式主义。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无关。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返回资讯中心 返回资讯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