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公众合理用药援助系统
药品查询
请勾选查询条件后检索
药品名 企业名 批准文号 功能主治
你的位置:首页 > 药讯频道 > 药讯 > 医药新闻 > 正文
我们都可能成“病人” 《精神卫生法》为何难产25年?
www.yongyao.net  2010-11-7 0:17:07  来源:《新京报》  责任编辑:ting99
分享到:

关键是保障患者人权

新京报:您怎么看无需收治的人却被送往精神病院?

马力:一些媒体报道的精神病患者被误收治的现象,是个案,是极少数。但将正常人误送、误收、误治是侵犯人权的违法行为,要受到法律的制裁,哪怕是监护人,如果有意为之,就要定为诬陷罪、非法拘禁罪等,现在应该做的是尽快堵上精神病院收治漏洞的基础上,改变精神病患者的治疗方式。

新京报:精神病人的治疗方式怎么改变?

马力:关键在于使精神病院成为关爱精神病人的家园,改变限制人身自由的做法。对精神病人的医治要遵循以人为本的理念,治疗的宗旨就是要让精神病患者最终回归社会,自食其力。

在急性发作时要充分利用3到5天的绝好治疗时机,患者清醒后进行开放式治疗,与医生和病人自由接触,进入半个月左右的巩固恢复期,约1个月时间患者就可出院,进入社区,进行3个月到半年的康复治疗,参与社区各种活动,为回归社会进行矫治。

而现在的长期封闭式治疗,为“无需收治的人却被送往精神病院”提供了机会,人性化、关爱式治疗方式,病人在医院有通讯、会客和司法救助等权利,遏制以上所说的将利益冲突者送进精神病院、将精神病院作为限制人身自由的场所的行为。 

民间建议  我们都可能成“疑似精神病人”

2006年的10月,因邹宜均(广东女子,因“家庭纠纷”被强行送精神病院)案,我生平第一次接触这个领域。

从那时起,我就开始致力于对精神病收治制度的研究。此次撰写《精神病收治制度法律分析报告》,主要是通过对大约300篇新闻报道、100多个真实案件,比如刘亚林杀童案、陈建安弑兄案、江苏朱金红案、广州何锦荣案、深圳邹宜均案,以及30余种法律规范的分析,来揭示出其中的问题。

制度漏洞:精神病收治存在“八大缺陷”

我们通过研究发现,当前我国精神病收治制度的八大缺陷:

第一、非自愿收治没有门槛;第二、非自愿收治没有程序规范;第三、否认个人拒绝住院的权利;第四、不经法定程序推定监护人;第五、出院遵循“谁送来、谁接走”的规则;六、住院期间没有纠错机制,投诉、申诉、起诉皆无门;第七、司法救济失灵;第八、精神损害赔偿数额非常低。

导致上述八个制度性缺陷的深层原因,在于我国精神病医学理论存在三处指鹿为马、颠倒黑白的谬误。即把“限制人身自由的强制收治”看作“纯粹的医疗行为”,认为强制收治与人身自由无关,拒绝司法介入;在立法上,把部分非自愿住院定义为自愿住院,把违背当事人意愿的“非自愿治疗”说成是“自愿治疗”;将医学上的“自知力”作为判断当事人行为能力的标准,给予当事人的近亲属或者送治人以“监护人”的地位。

立法建议:建立有效的异议机制

我们对解决上述问题的建议:一是增加精神疾病防治的财政投入,保证那些可能危及公共安全的精神病患者能得到足够的治疗;

二是对那些“被精神病”的人,一定要经过司法程序,法官应享有裁决住院与否、治疗与否的决定权,精神病医生的诊断可作为法官裁决的重要参考;

三应加快精神卫生立法,明确规定,在精神病收治中,任何当事人都有权请律师。对那些请不到律师者,国家应当提供法律援助。

最核心的是要建立有效的异议机制,推广法律代表制度。建议通过一个渐进式的推进,为非自愿的精神病人提供一套有效的异议机制。短期而言,有民事法庭快速裁定和卫生主管部门处理投诉可供运行;长期而言,应该设立常规性的个案司法审核制度。

呼吁尽快落实世界精神病学会关于职业伦理标准的《马德里宣言》,填补中国精神科医师的职业伦理规范的空白。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无关。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返回资讯中心 返回资讯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