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基础研究结果和临床实践经验的不断积累,心力衰竭(心衰)的治疗观念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治疗策略从简单改善血流动力学的模式转向以生物学效应为主的模式,β受体阻滞剂在慢性心衰治疗中的作用和地位也被逐渐肯定。
医生在应用β受体阻滞剂治疗心衰的过程中,应密切观察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并给予相应的干预措施。
β受体阻滞剂治疗心衰发展史
探索阶段:慢性充血性心衰治疗观念不一
1962-1966年
慢性充血性心衰的治疗焦点集中于儿茶酚胺类药物的作用。早在上世纪60年代,动物试验证实,起搏器或去甲肾上腺素可加快心率,诱发心肌病。相反,儿茶酚胺和去甲肾上腺素对心肌的作用被去除或减少后,则会对心肌产生保护作用。
1966-1973年
心肌能耗被医学界关注,随之出现了两种不同的慢性充血性心衰治疗观点。其一为正性肌力药物可通过血流动力学途径改善心衰症状,但无法改善患者的长期预后;另一种观点为β受体阻滞剂可通过代谢途径改善心肌能量负荷,虽然该方法可能会使心衰症状在短期内恶化,但可改善患者的长期预后。在当时,多数人支持第一种观点。
80年代中期
一些观察性研究和单中心、小样本量、随机对照研究提示,β受体阻滞剂可能对扩张型心肌病(DCM)患者有益。
发展阶段:多项研究确立β受体阻滞剂地位
1993年
美托洛尔在DCM中的临床应用研究结果发表。该研究为β受体阻滞剂治疗心衰的首个多中心、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研究,旨在评估酒石酸美托洛尔缓释片对原发性DCM致心衰恶化或死亡率的影响。结果显示,与接受安慰剂治疗者相比,接受美托洛尔治疗患者的主要终点事件风险降低了34%,左室射血分数和心功能分级显著增加。
1996年
美国卡维地洛心衰研究提示,β受体阻滞剂可明显降低各种心血管疾病的住院率和死亡率。该研究的重要意义在于,此项较大样本量的多中心临床研究证实,β受体阻滞剂卡维地洛可改善慢性心衰患者的预后。
世纪之交
3项大规模、双盲、安慰剂对照、多中心临床研究(CIBIS Ⅱ、MERIT-HF和COPERNICUS)相继发表。上述研究结果显示,比索洛尔、缓释美托洛尔和卡维地洛均可显著降低死亡率。至此,β受体阻滞剂的应用观念被彻底改变,其在心衰治疗中不可替代的作用亦被确立。因此,β受体阻滞剂被写入慢性心衰治疗指南,成为治疗心衰的基础药物。
- 2010.12.03
- 2010.03.29
- 2010.05.26
- 2010.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