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足口病是一种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多发生于5岁以下的婴幼儿,可引起发热和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皮疹、溃疡,个别患者可引起心肌炎、肺水肿、无菌性脑膜脑炎等并发症。严重影响着婴幼儿和儿童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引发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有20多种。
医生介绍说,手足口病绝大多数患者病情很轻,病程较短,多在一周内痊愈。典型症状主要包括发热,以及手、足、口腔、臀部等部位出现丘疹和疱疹。
但是,发热与出疹的顺序,手足口病有其特点,部分病人先出疹再发热,大部分病人是先发热再出疹,出疹部位有手掌、手背、脚面、脚底、口腔包括舌边和牙龈,少见病人四肢出疹子。一般病人是发热当天或第二天出疹。刚开始出是斑丘疹,不高出皮肤,用手摸不着,然后就是丘疹,高出皮肤,然后疹子上出小脓疱,如果破溃会出现痂。
手足口病潜伏期一般3到7天,患者发热一般在38℃左右,部分患者初期有轻度上呼吸道感染症状,如咳嗽、流涕、恶心、呕吐等。疹子临床上有不痛、不痒、不结疤的特征。值得注意的是,有些重症手足口病例没有出疹等典型症状,可合并心肌炎、脑炎、脑膜炎等,故应及时就诊。做到尽早发现,尽早治疗。
手足口病分布广泛,四季均可发病,以夏秋季多见,冬季发病较为少见。手足口病主要通过人群间的密切接触进行传播,传染源是患者和隐性感染者。患者咽喉分泌物及唾液中的病毒可通过空气飞沫传播。唾液、疱疹液、粪便污染的手、毛巾、手绢、牙杯、玩具、食具、奶具以及床上用品、内衣等通过日常接触传播,也可经口传播。手足口病的患者主要为学龄前儿童,尤以3岁以下婴幼儿发病率最高,4岁以内占发病数85%~95%。
目前手足口病的治疗原则以对症处理为主。在患病期间,应加强患儿护理,做好口腔卫生,食物以流质及半流质等为宜。目前针对手足口病尚无疫苗和特效药物,提前预防就特别重要。
- 2010.11.17
- 2010.11.17
- 2010.11.17
- 2010.1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