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倍子又名百虫仓、百药煎、棓子,为同翅目蚜虫科的角倍蚜或倍蛋蚜雌虫寄生于漆树科植物“盐肤木”及其同属其他植物的嫩叶或叶柄,刺伤而生成一种囊状聚生物虫瘿,经烘倍干燥后所得。此外,五倍子还是一种药材,可以治疗多种疾病。
落叶小乔木或乔木,高2~10m。树皮灰黑色;小枝密被棕色柔毛。奇数羽状复叶,互生,总叶柄基部膨大,叶轴与总叶柄有宽翅,被淡黄色棕色短柔毛;小叶5~13枚,卵形、卵状椭圆形至椭圆形或长卵形,长5~14cm,宽2。5~5cm,先端渐尖、短渐尖或急尖。基部圆形或楔形,边缘有粗锯齿,上面绿色,疏生短柔毛,下面灰绿色,密被淡褐色短柔毛;无小叶柄。
圆锥花序顶生,长20~30cm,花小,兼有两性花和雄花;两性花的萼片5,绿黄色,长卵形,长约0。6mm,先端钝,外侧及边缘被短柔毛;花瓣5,白色,倒卵状长椭圆形,长1。6mm,先端圆形,边缘及内侧基部具柔毛;雄蕊5,着生于花盘边缘,较花瓣略短,花药黄色,椭圆形,“丁”字着生,花丝黄色;雌蕊较雄蕊短,子房上位,密生长柔毛,花柱3,柱头头状,黄色;雄花略小于两性花,花萼、花瓣与两性花相似,雄蕊5,形小,中央有退化子房。果序直立;核果扁果形,直径约3~4mm,熟时橙红色至红色,被灰白色短柔毛,内含种子1枚,扁圆形,灰色。花期6~9月,果期9~11月。
我国五倍子的主要产地集中分布于秦岭、大巴山、武当山、巫山、武陵山、峨眉山、大娄山、大凉山等山区和丘陵地带。垂直分布为海拔250-1600米,以500-600米较为集中。角倍类五倍子主产于贵州遵义、道真、湄潭、习水、务川、石阡、印江、思南、镇远、施秉、室安、福泉;四川酉阳、涪陵、大竹、峨眉、武隆、南川、点江、绵竹;湖北利川、宣恩、恩施、来凤、咸丰、鹤峰、建始、巴东、长阳;湖南桑植、大庸、龙山、永顺、慈利、晃县;云南盐津、彝良、昭通;广西龙胜、桂林、柳州。肚倍类五倍子主产于湖北竹山、房县、竹溪、均县;陕西西乡、洋县、城固、旬阳、白河、安康。
鉴别方法
性状鉴别
角倍菱形、卵圆形或纺锤形,长3-8cm,直径2-5cm,具有不规则的角状分枝。表面灰黄色或淡黄棕色,被灰白色软滑短柔毛。质硬脆,破碎后中空,断面角质状,有光泽,信壁厚1-2mm,内壁平滑,有多数黑褐色死蚜虫、黑色粉末状蚜虫卵及排泄物附着于内壁上,并时有1-2对游离于角倍中的白色丝团,丝团表面又附有多数蚜虫尸体,内壁上附有白色粉霜状或结晶状的蜡祥物。气特异,味涩。
肚倍长圆形或纺锤形,略扁,无角状分枝;表面暗灰黄绿色,有多数浅纵纹,柔毛较少;倍壁厚约3mm。以个大、完整、壁厚、色灰褐、纯净者为佳。经验认为内壁布满蚜虫者为优。
显微鉴别
横切面:表皮细胞层,往往分化成1-3(-6)细胞的非腺毛,长70-140μm,有时长达350μm。表皮内侧为薄壁组织,薄壁细胞含有淀粉粒,直径约10μm,多已糊化,并可见少数草酸钙簇晶。内侧的薄壁组织中有外韧型维管束散生,维管束外侧有大型的树脂腔,直径可达270μm。
粉末特征:灰绿色至灰棕色。①非腺毛众多,由1-6细胞构成,长70-350μm。②薄壁细胞含有淀粉粒,直径约10μm。③簇晶较少,直径约25μm。④导管螺纹直径10-15μm。⑤树脂腔都已破碎,树脂快散在,黄棕色。
理化鉴别
取该品粉末0。5g,加水4ml,微热,滤过。取滤液1ml,加三氯化铁试液1滴,生成蓝黑色沉淀;另取滤液1ml,加10%酒石酸锑钾溶液2滴,产生白色沉淀。(检查五倍子鞣质)品质标志按《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1955年版鞣质含量测定方法规定:该品含鞣质不得少于50。0 %。
- 2010.12.09
- 2010.12.11
- 2010.07.15
- 2010.1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