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毒性是化疗最为常见的一种副作用。化疗引起的神经毒性包括中枢神经毒性和外周神经毒性。具有明显神经毒性的化疗药有烷化剂、长春碱类、铂类、紫杉类、氟尿嘧啶类和氨甲喋呤等,使用时须注意监测其毒副作用。
中枢神经毒性
异环磷酰胺 其引起的中枢神经系统(CNS)症状可有定向力障碍、幻觉、紧张、癫痫、昏迷等,多在用药后12小时出现,也可长达146小时才出现,症状多在停药后48~72小时逆转。高龄、肝肾功能障碍以及合并使用CNS镇静剂是诱发异环磷酰胺神经毒性的高危因素。不过,异环磷酰胺的神经毒性为剂量限制性,总体出现的几率为5%~30%,高剂量使用时可达到10%~40%。
“亚甲基兰对异环磷酰胺的中枢神经毒性有一定的治疗作用,可改善线粒体呼吸链功能,对Ⅲ~Ⅳ度神经损伤可能有效,对高危人群也有一定预防作用。但必须注意,G6PD缺乏者是使用亚甲基兰的禁忌症,预防性和同步使用亚甲基蓝仍需临床验证。”天津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消化肿瘤内科巴一教授说。
5-氟尿嘧啶 该药的中枢神经毒性发生率约5%,任何剂量均可发生,多见于高剂量,双氢嘧啶脱氢酶(DPD酶)缺乏者较易发生。由于5-氟尿嘧啶可部分入脑,因此具有中枢神经毒性和外周神经毒性双重毒性。最常见的临床表现为小脑功能紊乱,如共济失调、眼球震颤、眩晕等,亦可出现精神错乱及大脑认知缺失,停药后多可恢复。
氨甲喋呤 高剂量使用时常见CNS毒性,可出现轴索变性、脱髓鞘、少突胶质细胞缺失、脑白质坏死等。据了解,高剂量使用氨甲喋呤24h后可发生急性和亚急性脑病,化疗数月后亦可出现迟发性白质脑病,偶见横贯性脊髓病,应用时需注意监测。
外周神经毒性
与中枢神经毒性相比,化疗引起的外周神经系统病变更常见,多与累积化疗剂量、用药时间和个体高危因素有关。据巴一介绍,外周神经毒性(CIPN)的损伤呈一定的顺序发生,从感觉神经开始,到运动神经,再到自主神经。感觉神经损伤最常见表现为疼痛、麻木、针刺感、灼烧感、挤压感或感觉缺失;运动神经损伤表现为肌力减弱或瘫痪;自主神经受损常出现头晕、便秘、排尿困难、阳痿、视觉改变、听觉丧失等反应。
长春新碱 为首位CIPN化疗药,发生率57%~100%。多出现轴索变性、脱髓鞘,中枢神经毒性少见。临床常见患者指尖和足尖麻木、疼痛、腕足下垂,甚至可发生肌肉痉挛、腹痛、便秘。治疗可采取换用脂质体长春新碱,减少增强毒性的合并药物等措施,叶酸、B族维生素和神经节糖苷可能有一定的治疗作用,但均无足够的证据。
铂类药物 该药物在周围神经浓度高,在CNS较低。其急性反应为与细胞核DNA结合而引起的神经细胞损伤,而迟发性反应是因与线粒体DNA结合而发生。顺铂的神经毒性发生率约50% ,表现为亚急性足手指麻木,偶尔疼痛,由远至近。因耳蜗神经受损引起的耳毒性可表现为耳鸣、高频听力下降。巴一表示,铂类药物停药后66%患者可完全恢复。
紫杉类药物 紫杉醇神经毒性的发生率约60%,多西紫杉醇约49%,患者表现为手足麻木疼痛、腱反射消失、肌无力等,多见于近端。但目前尚没有有效特殊治疗,因不损伤神经元,停药后易恢复。
“总体来说,治疗CIPN没有什么特效药,必须重视宣教,及早发现和治疗基础疾病,治疗时密切评估用药剂量,以便及时调整。”巴一如是说。
- 2010.11.23
- 2010.11.27
- 2010.11.29
- 2010.1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