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公众合理用药援助系统
药品查询
请勾选查询条件后检索
药品名 企业名 批准文号 功能主治
你的位置:首页 > 药讯频道 > 药讯 > 医药新闻 > 正文
假“专家义诊”免费送药上门 老人易上当受骗
www.yongyao.net  2010-12-28 13:28:13  来源:《北京日报》  责任编辑:cqjm
分享到:

又是免费检查,又是赠送试用品,穿着白大褂的"医护人员"亲热地搀扶老人们进进出出,耐心讲解眼睛的保养常识,还不时提示所推荐的药品能在药监局网站查到批准文号......这是近日六里桥某大厦内一次"义诊"活动的场景。记者扮作患者从旁观察,发现在看似合情、合理、合法的"义诊"中,一些老人不再心存戒备,愿意拿数千元"花钱买健康"。

"义诊",顾名思义是为群众提供医疗、预防、保健咨询服务的非商业性社会公益活动。但记者见到的这类"义诊"不会大张旗鼓地广而告知,而是通过向居民住宅信箱里投递通知,以一对一的联系方式,确定目标患者,最终达到盈利目的。

没人能统计出这类"义诊"每天究竟有多少,但肯定每天都在发生......

"义诊"为什么专盯老年人

石阿姨是在自家信箱里看到"义诊"广告后,最终成了被"义诊"的患者。她告诉记者,开始曾将信将疑地打电话咨询过一次,之后便有固定的人与她联系,问她的年龄、病情,然后让她等待通知,说会派车接她参加"义诊"。

这是一个有关眼科疾病的"义诊",当记者试图参加时却颇费了一番周折。"义诊"组织方坚持说他们只针对老年人,必须由老人亲自参加。经过近两周被反复调查认证和盘问、登记后,记者终于以"临时代替家中老人看病"的借口,被允许参加。

会议室里坐满了前来"义诊"的老人。

讲座是"义诊"的第一个环节。主讲人用了将近一个小时,介绍老年人常见的眼科疾病和白内障从初发期到成熟期的种种症状,并不时引用数据,强调白内障手术复发率最高可达80%的严重后果。配合讲座,现场还播放了一期央视《焦点访谈》节目,10名患者做完白内障手术后,有9人最终失明。画面让人心惊肉跳,只见患者一只眼的眼皮被拉扯固定,露出眼球,手术刀在眼球中"切割",混浊的血液和体液从眼球里溢出,看到这里,"义诊"现场的气氛顿时凝重起来。

主讲人滔滔不绝,但话题已经转到了一种药品,他以医学专家的名义向台下老人推荐,告诉他们:吃了这种药,可以有效控制病情,不至于发展到要靠手术治疗的程度。

据记者事后查明,央视这期《焦点访谈》的题目是《安徽宿州眼球医疗事件调查实录》,披露的是宿州市立医院管理混乱,与非医疗机构违法违规合作,严重违反诊疗技术规范,从而引起的一起严重的医源性感染事故。

这段张冠李戴的"教材",参加"义诊"的老人们并不知道。

经受一番感官刺激后,连记者自己都会本能地作出选择:千万别上手术台!应该用更好的方法治疗眼病。而"更好的方法",或许就是他们推荐的这种药。

事后,记者向解放军总医院一位眼科专家咨询,他说,从临床实践和国内外文献资料来看,"尚没有发现对白内障特别有效的药物",药物确实可以延缓发病周期,但"义诊"中所讲的"白内障手术复发率可达80%",肯定是夸张,也是心理暗示。在临床中,中老年人做这种手术很少复发,即使复发也能治愈。

【揭示】

心理诱导和暗示是关键

"您看是不是觉得酸胀?发热了没有?轻松多了吧?"当"义诊"人员推介医疗器械或药品时,老年人出于对健康的担忧,容易产生好奇心理,加上不断受到语言诱导,一些人会按照提示寻找感觉,甚至觉得"有效",而这种感觉很可能就是错觉。

在心理专家看来,老年人之所以容易上当受骗,与他们注重身体健康及社会参与的心理需求有紧密关系。

中科院心理所研究员林春分析认为,老年人身体机能处在下降期,记忆力、判断力下降较严重,其高级认知能力和决策交流能力也相应下降。表现在家庭生活中,老人常被称作"老小孩儿",既容易轻信他人,有时又固执不信任家人劝导。如果身处"义诊"这样一个精心策划的群体氛围中,互相影响和感染,很容易发生"从众"和盲从心理,从而一步步上当受骗。

对待家中的老年人,心理专家提醒,年轻人应更注意与父母的日常情感交流,及时向老人传递社会各方面的信息,不使其产生孤独感。另一方面,尽可能多安排老人参加一些有益的活动,身体不适要及时陪伴到正规医院就诊。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无关。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返回资讯中心 返回资讯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