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公众合理用药援助系统
药品查询
请勾选查询条件后检索
药品名 企业名 批准文号 功能主治
你的位置:首页 > 药讯频道 > 药讯 > 医药新闻 > 正文
假“专家义诊”免费送药上门 老人易上当受骗
www.yongyao.net  2010-12-28 13:28:13  来源:《北京日报》  责任编辑:cqjm
分享到:

"义诊"纠纷

为什么难投诉

据记者查询,近日参加的这次"义诊"卖给老年人的治眼病药品,每一大盒498元。同样品牌、规格的药,在百姓大药房标价398元,而一些有相同用途的药品,价格低的只有几十元。

觉得上当的石阿姨想投诉举报,她把生产厂商、工商12315等电话打了一圈儿,但没有一个单位受理此事。

不得已,石阿姨把情况跟孩子说了,"我女儿把药拿出来,这时我才仔细看了药品的说明书,主要成份只有两种:珍珠层粉和葡萄酸锌,价格贵得没有道理。"

【揭示】

投诉难显露监管空白

记者决定帮助石阿姨继续"举报",结果发现举报这类"义诊"真的挺难。

——工商部门说,"诊疗"活动归卫生局管;如果卖药,应该归药监局管理。工商部门只能查处其是否具有"营业执照"。

由于"义诊"活动地点"打一枪换一个地方",消费者找不到投诉主体,无法确认其是否无照,因此工商部门也无法受理。

——12320北京市公共卫生热线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这事你打110报警吧。"

——卫生局答复:"你举报的义诊机构不是医院,不归卫生局管。"

据记者了解,正规义诊和医疗咨询一般只能在医疗机构内进行,特殊情况需要有关卫生监督管理部门批准、备案。根据卫生局制定的《医疗机构义诊活动办理须知》,想"举报"义诊问题,必须具备两个前提,即必须是本市取得《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的医疗机构;必须是经卫生行政部门备案批准开展的义诊活动。

就是说,经过批准、备案的义诊由卫生局监管,而很多没有获得许可和备案的"义诊",则很难监管。

记者试图向价格主管部门投诉。但分别查询了国家发改委和北京市发改委的"药品定价目录"后,记者确认,这次"义诊"所售的药品不在"政府指导价"名单中,药品销售厂商是可以自主定价的。

此类"义诊"的组织者似乎早已摸清了各职能部门之间存在的一道道"缝隙",让消费者既无法找到他们明显违规的证据,事后追究责任也没那么容易。

说起看病的经历,石阿姨就很懊恼:"我被孩子狠狠地批评了,这我服气。将近6000元买了这些'神奇疗效'的药,只能认倒霉。可是想到这些人每天仍在忽悠甚至坑蒙老年人,我真生气。"

记者手记

小心,有人借"义诊"的名义......

如今,社会上有些打扮像医生的人,打着某医疗机构专家教授的旗号,经常以义诊的名义到乡村、社区和公园等公共场所,免费为群众测血压、血糖、血脂,做一些简单的体检项目,或以举办健康咨询讲座等形式,承诺为患者建立"健康档案"、定期复诊、无效退款等信誉保障。

"有病治病,无病防病",是这类"义诊"活动惯用的口号,他们专挑一些老年人的常见病,卖的是真药,讲的是病理,几乎挑不出毛病。在宣传中他们却悄悄混淆概念,"夸大"或"虚构"各种权威说法,这种看似普及推广健康知识的行为,却因为推销高价的药品、保健品或医疗器械,而更像一种纯粹的商业行为。

现实生活中,为此花钱不少,但吃过、用过之后发觉疗效甚微甚至无效的人估计不少。采访中遇到一位老人,她买了上万元的高科技被褥和床垫,却始终没调理好自己的血压和关节疾病

这类"义诊"层出不穷,消协和工商部门曾多次发出消费警示,依然有人上钩。甚至有些社区、村委会见到盖着"红章"的介绍信便轻易相信,将这类义诊、免费保健讲座引入社区或老年活动站。有位受访者向记者讲述了他父母参加社区组织的到外地某沙棘种植园"考察"的活动,因没有购买4000多元的"沙棘系列保健品"而遭到冷遇的尴尬经历。

如此"义诊"和保健、医疗产品推销现象屡禁不止,难道真没法儿管理吗?

采访时,汇佳律师事务所的律师认为,政府部门应该加强社区的管理,以减少这类"义诊"活动借地违规,侵害特定消费人群的健康权益。

有消协人士建议,对非正规医疗机构的"义诊"活动应加强统筹监管,增强执法力度,可以由一个部门牵头,多个部门参与,让这些"义诊"活动找不到打擦边球的机会。对提供场地和便利供"义诊"活动进行虚假宣传的,要有必要的问责手段。他们也提醒中老年人增强自我保护意识,遇有"义诊"的机构或人员,应向当地卫生监督部门查询是否经过备案批准,并现场查看义诊人员的医师执业证书,切勿相信无审批手续的义诊活动,以免上当受骗。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无关。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返回资讯中心 返回资讯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