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公众合理用药援助系统
药品查询
请勾选查询条件后检索
药品名 企业名 批准文号 功能主治
你的位置:首页 > 用药与健康 > 用药常识 > 医药常识 > 正文
膏方进补问题释疑
www.yongyao.net  2010-12-16 14:17:56  来源:用药安全网整理  责任编辑:lingling19860810
分享到:

膏方,又叫膏剂,以其剂型为名,属于中医里丸、散、膏、丹、酒、露、汤、锭八种剂型之一。膏的含义较广:如指物,以润惠堂膏方油脂为膏;如指形态,以凝而不固称膏;如指口味,以甘姜滑腴为膏。《山海经》 曾中说:“言味好皆滑为膏”,如指内容,以为物之精粹,如指作用,以滋养膏润为长。膏剂有外敷和内服两种,外敷膏剂是中医外治法中常用药物剂型,除用于皮肤、疮疡等疾患以外,还在内科和妇科等病症中使用。内服膏剂,后来又称为膏方,因其起到滋补作用,也有人称其为滋补药,广泛地使用于内、外、妇、儿、伤骨、眼耳口鼻等科疾患及大病后体虚者。

在中医理论里,膏方是一种具有高级营养滋补和治疗预防综合作用的成药。它是在大型复方汤剂的基础上,根据人的不同体质、不同临床表现而确立不同处方,经浓煎后掺入某些辅料而制成的一种稠厚状半流质或冻状剂型。其中,处方中药物尽可能 选用道地药材,全部制作过程操作严格,只有经过精细加工的膏方最终才能成为上品。

膏方作为进补上品,其服用方面是应特别注意的,这里用药安全网就膏方进补方面的一些问题进行回答,希望对广大读者有所受益。

哪些人不宜吃膏方

是否需要服用膏方需要先确定如下问题:自身是否患有慢性疾病?慢性疾病是处于发作期还是缓解期?身体是否处于“虚”的状态,而“虚”又分为阴虚、阳虚、气虚等。想要有针对性地进补,需要经过医生的综合辨证论治,仅凭个人的主观感受来判断是否需要进补,并不科学。一般情况下,不适宜进补的对象有:体质健壮的青少年、急性疾病和有感染者、慢性疾病发作期和活动期患者。

没病也能吃膏方吗

其实,膏方不仅适用于慢性病的治疗,从中医“治未病”的角度来说,膏方对于有偏颇体质的人具有很好的调理和预防保健作用。眼下,有便秘失眠、口臭同时兼有疲劳、精力不足的白领人士比较多见,大多属于阴虚兼气虚体质,这类体质的人可以服用由滋阴清热、益气补脾的药物组成的膏方。年轻女性中的“怕冷女”也不少,有这类困扰的女性以阳虚质居多,一到冬天就手脚冰冷、面色萎黄等的人很适合在冬季服用益气温阳类的膏方来调整身体机能,提高抵抗力。因此,膏方在调理亚健康和疾病的预防保健方面同样具有很好的作用。

“开路方”是必须的吗

是否需要吃“开路方”,关键看进补者的个人情况。有些人由于平时饮食过量或过食烟酒、油腻,造成食物积滞或痰湿阻隔,就必须先将肠胃调理好,运用“开路方”扫除阻碍,有利于膏方的消化吸收。有些慢性病患者虽然病情稳定,但由于身体虚弱,消化吸收功能也较弱,这类人先用“开路方”进行调理,能帮助恢复胃肠功能,有利于增强膏方的适应性和吸收度。如果没有这些症状,则可以直接服用膏方,未必一定要服用开路方。总之,关键是要根据病史和自身的健康状况并咨询医师来综合判断。

你能坚持吃完吗

对于只服用了一部分的人而言,膏方的疗效会受到影响。因为膏方是由20到40味左右的中药配伍而成,收膏时使用阿胶、鹿角胶、龟板胶等胶类,一般要从冬至起服用50天左右。膏方虽然药味多,但平均到每天的药量较小,且膏剂的药效发挥相对缓慢,调理时间也要求较长。膏方本身是一种细水长流型的进补方法,如果想在短时间内迅速达到疗效并不现实。吃吃停停会降低疗效,而有时猛吃、有时不吃,则更不科学。

是否越贵越好

膏方的价格并非越贵越好。因为膏方不只是滋补药材的简单堆积,而是辨证论治、配伍讲究的大复方。进补要根据体质和病情辨证,俗话说:药症相符,大黄也补;药不对症,参茸也毒。一方面,有些名贵滋补药材的作用是可以用普通药材代替的,不必一味追求名贵。另一方面,由于现代人日常摄入的营养较为丰富,真正需要用高档滋补品大补的体质人群并不多见。所以,膏方只要对症就是佳品,并非越贵越好。

饮食禁忌有多少

一般来说,服用膏方进补,要忌食生冷、油腻、辛辣、不易消化以及有较强刺激性的食物,以免妨碍脾胃的消化功能,影响膏剂的吸收。服膏方时不宜饮浓茶,含有人参的膏方忌食萝卜,含有首乌的膏方要忌猪、羊血及铁剂,且不能与牛奶同服,因为其中所含的、磷、铁易与滋补药中的有机物质发生化学反应,生成难溶解稳定的化合物,甚至产生不良反应。在服用膏方期间,如发生感冒、发热咳嗽、多痰或其他急性疾病时应暂停服用。急性胃肠炎、呕吐、腹泻或服用膏剂时若发生恶心、呕吐、厌食、腹泻等胃肠道疾病时应暂停服用,若症状严重,应及时就医。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无关。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返回资讯中心 返回资讯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