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6日发布的《控烟与中国未来——中外专家中国烟草使用与烟草控制联合评估报告》指出,2010年的一项调查显示,我国总吸烟人数为3.56亿,较2002年调查结果有所上升;现在吸烟者人数仍然为3亿,和2002年相比没有变化。
根据报告,我国男性吸烟者总数达3.4亿,现在吸烟者人数为2.9亿;女性吸烟者总数为1639万,现在吸烟者人数为1046万。男性吸烟率一直处于高平台期;女性吸烟率仍处于相对较低的水平。
报告指出,无论男性或女性,教育程度越高,吸烟水平越低。2010年大专及以上教育程度的男性人群现在吸烟率为40.3%,而文盲半文盲以及小学教育水平的男性人群现在吸烟率分别为55.7%以及57.3%。
与此同时,2002年以来,我国吸烟者的戒烟意愿没有增加,高复吸比例也没有得到改观。
相比于庞大的吸烟人群,更多不吸烟者遭受着二手烟危害。报告指出,所谓二手烟暴露,又称为被动吸烟,即由不吸烟者吸入吸烟者呼出的烟雾以及卷烟燃烧后的产物形成的混合气体。根据目前的暴露水平估计,在9亿多不吸烟的成人中,有5.56亿人暴露于二手烟,加上1.82亿儿童,共计有7.38亿不吸烟者遭受二手烟危害。
报告还指出,公共场所二手烟暴露依然十分严重,尤其在政府办事机构、餐馆等场所。在办公室等工作场所,二手烟暴露的比率也十分严重。
评估显示,我国控烟履约政策执行不力
1月6日发布的《控烟与中国未来——中外专家中国烟草使用与烟草控制联合评估报告》指出,根据评估,我国控烟效果微弱,吸烟率居高不下,控烟履约绩效得分低,与《烟草控制框架公约》要求差距巨大。
为遏制烟草流行,我国在2003年签署了世界卫生组织《烟草控制框架公约》,成为第77个签约国。公约于2006年1月在我国正式生效。
据了解,报告使用“过去30天室内工作场所有人吸烟的比例”等10项指标,对保护人们免受二手烟危害、提供戒烟帮助、增加烟草税收和价格等5项烟草控制关键政策执行情况进行评价。其中,室内工作场所和公共场所过去30天有人吸烟的比例分别达到63.3%和72.7%。过去12个月就医的吸烟者中,将近60%的医生没有询问他们的吸烟习惯。我国人群中,有1.5亿吸烟者购买5元一盒或更低价位的卷烟,每百盒卷烟的花费仅占2009年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2%。这些都表明我国控烟履约政策执行不力。
根据报告,公约生效以来,我国政府和社会各界按照公约的要求开展了大量控烟履约工作,主要表现为创建全面无烟环境,开展大量预防二手烟危害的工作;政府有关部门积极履约,抵制烟草企业的促销和赞助活动;采用图片形式的健康警示,提高吸烟者和非吸烟者对烟草危害健康的认识;开展提高卷烟税收进而提高烟草制品价格的研究和探索等。
我国还开展了大量创建无烟环境的项目和活动,包括“无烟奥运”“迈向无烟中国”“创建无烟医学院校”等。据不完全统计,这些项目已覆盖近百座城市,覆盖人口达3亿。与此同时,一些地方政府也颁布了控烟法规,例如2009年,上海、杭州市人大常委会批准了禁止在室内公共场所吸烟的地方性法规,并于2010年3月生效。
但烟草企业及其烟草相关利益集团同样实施了大量反控烟活动,例如否定吸烟危害健康的科学结论,歪曲宣称吸烟者的权利,采取降焦减害宣传策略误导公众,通过赞助和促销等活动变相进行烟草广告和营销等。
报告认为,烟草业阻挠控烟工作,是导致控烟效果不佳的根本原因。
报告指出,以百分制评价我国对世界卫生组织《烟草控制框架公约》关键政策的执行情况,我国平均得分仅为37.3分。和其他国家相比,我国的履约情况处在100多个公约缔约国的最末几名。
据介绍,由国内外多个领域60多位专家学者参与完成的《控烟与中国未来——中外专家中国烟草使用与烟草控制联合评估报告》从经济和健康的关系出发,重点回顾了公约在我国生效近5年来的烟草控制和反控制活动,并估算了我国烟草流行带来的健康危害和社会经济成本。鉴于严峻的控烟形势,报告建议,我国应在“十二五”时期实施“全面控烟”国家战略。
- 2011.01.03
- 2011.01.03
- 2011.01.03
- 2011.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