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公众合理用药援助系统
药品查询
请勾选查询条件后检索
药品名 企业名 批准文号 功能主治
你的位置:首页 > 药讯频道 > 药讯 > 医药新闻 > 正文
发改委专家:医药规划滞后于产业发展
www.yongyao.net  2011-1-4 14:15:02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责任编辑:cqjm
分享到:

400亿投入新药

《21世纪》:仿制药领域的突破能否带动创新力量的增加?

于明德:从以仿为主到仿创结合,再到完全自主创新,这是必由之路,不可能一步登天。国内做得最好的恒瑞、江苏豪森、先声药业他们也不敢说只做创新药,因为创新一个药品可能要十几年,这段漫长时期内谁给企业投钱?

未来五年,创新领域肯定会有重大变化。过去我们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药能用一只手数过来——寥寥无几。随着863计划、973计划、1030计划以及重大新药创制计划等连续多年滚动推进,我们为“十二五”的突破做好了重要的铺垫和孕育工作。

预计,今后五年内有25个左右的创新药实现产业化,一年就平均四到五个。美国FDA每年批的创新药也就是二三十个,中国如果能有四五个,那已经很了不起了。25个药品中,大约有15个是生物制药,另10个是小分子化药,现在这些药大部分都在三期临床,很快就能进入市场。

“十二五”期间,产业化的速度会更快,因为政府投入会有意想不到的增长。过去五年,中央财政在重大新药创制上投入66亿元,带动地方各项投入178亿。而目前初步的估计是,中央财政未来五年投入新药创制将超过100亿,那就几乎能带动近300亿的地方投入。中央财政在鼓励创新上做出了表率,这是令我最兴奋的事情。

《21世纪》:回顾过去,您是否认为“十一五”规划中还有没能实现的地方?

于明德:肯定是有的。比如,我们理想中的行业集约化的进程还比较慢。在市场经济下,企业集中度的提高不能靠政府下文件,而是漫长的市场化过程。过去,企业接受市场集约、参与全球竞争的思想还是比较慢。

还有一个欠缺的就是产业布局的区域结构调整速度慢。过去我们一直倡导制药企业要有梯次转移,东部企业要把有限的资金、能力、土地、人才腾出来做高科技的产品,把一般性的基础产品向中西部转移。但这种转移还不是太快。

争夺定价话语权

《21世纪》:未来5年,医药领域可能会发生的变化,您是怎么预判的?

于明德:首先就是技术升级,从以单纯的化学原料药和传统中成药为主,转向大力发展生物制药。基因工程、细胞工程的创新长期积累在科研环节,未来会有很大突破。现在国家支持的主要创新平台中,疫苗和单抗都是研发成功率比较高的品种。

企业上的变化也不可小视。如中药企业东阿阿胶居然能做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和白细胞介素;民营企业复星药业进入医药领域也就十来年,现在能把全球市场排名前几名的单抗药物签了技术转让合同“十二五”期间在中国产业化;华北制药十年磨一剑,基因重组白蛋白小试都已通过,将实现两吨的年产量,还将做基因工程的狂犬疫苗,都是很有创新实力的产品。

其次是质量保证体系的提高。马上要实施的新版GMP毫无疑义的提高了4690多家企业的质量保证水平。另外正在启动的,将达到欧、美、日cGMP标准的质量保证体系升级工作,很多企业也都主动去做,速度远比预想要快得多。“十二五”期间我们将有200个以上制剂产品通过cGMP认证,走向欧、美、日市场!

第三是创新能力,从几乎没有原创药到每年四五个原创药,这是很大的进步。但现在我国在世界药品市场上仅有维生素系列和基础抗生素有定价话语权,其余都没有。制药强国的重要标志是全球市场定价的话语权,我想“十二五”还不一定能实现,“十三五”、“十四五”一定能行。到那时,中国成为制药强国的目标就实现了。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无关。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返回资讯中心 返回资讯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