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2009年,我国医药工业总产值增长约1倍,复合年均增长率约为19%。2006年,我国医药工业产值5316.9亿元,其中,化学原料药、化学药品制剂、中成药、医疗器械和生物生化药品制造业分别完成销售产值1048.3亿元、1441.4亿元、1149.7亿元、448.7亿元和397.7亿元。至2009年,我国医药工业产值已达10382亿元,其中,化学原料药、化学药品制剂、中成药、医疗器械和生物生化制品制造业分别完成销售产值1837.5亿元、2758.6亿元、1998.0亿元、950.0亿元和887.2亿元,呈现全面增长的良好态势。2006~2009年,全行业百强企业的集中度已从不足40%上升到42%,规模超过80亿元的药企达6家。从业人员数量也从2006年的140万人增加到2009年的168万人。
2006~2009年,医药进出口一直以高于GDP增幅2倍的速度增长,年均复合增长率高达19.5%,进出口额从2006年的297.4亿美元增加到2009年的507亿美元,增长约70%。其中,出口额从2006年的189.5亿美元增加到2009年320.3亿美元,复合年均增长率达到19.1%;进口额从2006年的107.9亿美元增加到2009年的186.7亿美元,复合年均增长率达到20%。贸易竞争指数保持在26%~30%的水平,国际竞争力进一步加强。医药进出口占全国整体进出口的比重从2006年的1.7%上升至2009的2.6%,占世界医药贸易的比重亦从2%上升至5%。
良好的政策与产业基础,已经为产业升级明确了方向和提供了现实可能性,关键是如何前进。
原创与仿制融合
创新还是仿制?这是中国制药工业长期以来纠结的两条发展路线,争论出二者如何取其一,其实有点执拗。创新和仿制并不矛盾,更大范围讲,所有的创新或多或少都是在借鉴前人的基础上找到一点前人没有发现的东西。所以,对于中国药业来说,能创新当然好,仿制得比别人更有水平也不差。
在创新上,中国医药界正在国家科技专项的引导下联合前进。从2006年党中央、国务院决定实施国家重大科技专项,“重大新药创制”科技支撑计划专项于2008年初经过国务院常务会议批准正式实施以来,截至2010年9月底,有16个品种获得新药证书;20多个品种提交新药注册申请;10多个自主新药在发达国家进行临床试验;18个品种完成全部研究工作;36个品种处于Ⅲ期临床研究;96个品种处于临床Ⅰ、Ⅱ期研究……
“新药专项取得了超出预想的突出成果,向实现大幅度提高创新能力、提高产业竞争能力、改善民生的三大目标,迈出了坚实、有力的一步。”科技部生物技术发展中心主任王宏广说。
今后,国家将大力发展用于重大疾病防治的生物技术药物、新型疫苗和诊断试剂、化学药物、现代中药等创新药物大品种,提升生物医药产业水平。加快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将成为国家“十二五”规划中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组成部分。
“十二五”期间,重大新药专项将更加体现国家意志和党中央、国务院重大战略安排,健全国家药物创新体系,大幅提高医药科技创新能力,加速我国医药科技由仿制药向创新的根本性改变的进程,使我国成为药物后期研发的强国,加速大型骨干企业和品牌产品的培育,大幅提高医药企业的国际竞争力,推动由医药大国向医药强国的转变。
而对于仿制,中国药企已经基本满足了国内市场需求,迫切需要升级的是仿制药的国际化。专家划出的路径在两个方向:一是把握世界专利药到期高峰机遇,提高质量标准,进军欧美高端市场;其次是开拓包括抗疟疾、结核、艾滋病在内的传染病领域,积极参与国际招标采购,进驻非洲以及其他发展中国家市场。
仿制药市场近年来在世界范围内的迅猛发展已成为不争的事实, 在整个国际仿制药市场呈现急剧膨胀的态势下,产能过剩、药品同质化竞争加剧的中国如何把握机遇显得越来越重要。
标准升级是以仿制为主的中国医药产业升级的必经之路。在全国调整产业结构的大环境下,数年来政府一直致力于各种标准的升级,包括已经颁布并实施的《药品注册管理办法》、《中国药典》和尚未出台的新GMP标准等。标准的升级为我国医药产业的升级之路做好了铺垫。
2010年版《中国药典》10月1日的颁布实施是2010年医药行业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件大事。药典是我国药品标准体系的核心,是执行《药品管理法》、监督检验药品质量的技术规范,贯穿药品注册、生产、检验等各个环节。新注册的药品要符合药典标准,在生产和已上市的药品也要符合药典标准,不合格的品种还要进行再注册,这对规范我国药品市场、促进资源和市场向优势企业集中、加速产业升级起到重要作用。
如今我们的一个重要目标是将仿制药推向世界主流医药市场。“发达国家医药卫生总支出占GDP的比重升高,政府通过鼓励仿制药的使用来降低负担。”事实上,美国、德国和英国等发达市场的政府正在采取措施刺激仿制药市场的发展。另一方面,大量药品专利到期给仿制药带来机遇。
“预计从2010到2014年,将有总值2090亿美元的专利药到期,给仿制药带来了巨大的市场机会。”林建宁表示。在他看来,中国仿制药市场将出现三大发展趋势,“第一是高质量趋势,最终国内会产生一些高端的仿制药巨头;第二是抢首仿药的趋势,这种趋势会使我们的市场集中度提升;第三是国际化提升,仿制药国际化进程会加快,将逐步走进国际主流市场”。
在仿制药领域,国内外市场正显现多方博弈的特征。对于中国而言,尽管是一个医药大国,但同时也面临着同品种生产企业数量众多、产能过剩、重复生产严重,以及缺乏对国际准入条件的了解、药物品种进入国际市场没有重大突破、普遍缺乏通过国际认证的产品和国际市场运作的经验等一系列问题。对此,中国医药工业科研开发促进会执行会长宋瑞霖提醒国内企业,要关注发展中国家以及非洲地区的用药需求。
事实上,包括全球抗艾滋病结核病和疟疾基金(GFATM)、全球抗结核药品管理中心(GDF)、联合国国际药物采购机制组织(UNITAID)、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UNIDO)在内的多个国际组织已纷纷向中国企业伸出橄榄枝,希望能帮助国内企业更多地了解相关国际采购与认证程序,以协助企业开拓更广泛的国际市场,同时满足部分发展中国家的用药需求。
总之,在产业升级中,企业是主体,必须自觉自律,当然,政府应给予更多的鼓励措施,引导有实力的企业自觉提升模仿创新的技术含量,将中国制造的品牌仿制药推向国际。
- 2011.01.04
- 2010.11.18
- 2010.11.25
- 2010.1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