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公众合理用药援助系统
药品查询
请勾选查询条件后检索
药品名 企业名 批准文号 功能主治
你的位置:首页 > 药讯频道 > 药讯 > 医药新闻 > 正文
制药企业与药品销售曝出灰色利益链
www.yongyao.net  2011-2-23 17:03:47  来源:中国企业报  责任编辑:cqjm
分享到:

而在这家医院门诊部、住院部的一些醒目位置,仍贴着“严禁医药代表入内”的告示牌。

“类似情况越来越多。”王丽说,医药公司、医药代表、院方、医生出于利益考虑,本来就容易结成攻守同盟。

医药公司向医院渗透后,医药代表挨着科室偷偷塞红包等“初级手段”,正转向以奖金、出国旅游等隐秘方式进行。

“高价自主定价药替代政府定价药已成潜在趋势。”上述药剂师说。

据权威部门的统计,1997年以来,政府已先后实行26次药品降价,每次降价幅度为15%至20%。与此同时,“基本药物零差价”制度也在全国各地基层医疗机构推广。然而,医院的住院、看病费用,并未随之得到明显降低。

目前市场上的药品约有1.2万种,实行政府指导价或政府定价的只是一少部分,大多数药品仍属企业自主定价。

“政府控制价格的药品,价格确实低了。但在公立医院,医生完全可以用高价的自主定价药品替代降价的政府定价药品。”上述药剂师说,企业自主定价药价格高、回扣高,尤以合资药、进口药为甚。而这些药都是医生处方上的“常客”。

“一种名为‘日达仙’的进口药,在医院的售价一般为850元左右。医生每开出一支,可得到200元左右的回扣。”湖南一位医药公司的负责人介绍,另一种名为“易瑞沙”的进口药,单价高达3000元,医生可得近千元回扣。

“回扣手段的不断翻新,说明如果没有切实有效的激励和监督机制,督促医生合理开处方、合理用药,治理医疗回扣就很难奏效。”王丽说。

专家建议成立第三方监管机构

药品到消费者手里为什么变得这么贵?王丽说,一盒药品要经过医药企业、医药销售公司、医药代表、医院、医生等5个关口,价格层层加码,自然一路走高。

王丽说,真正的原因不在医药企业,还在于监管监督环节,“为什么药厂产的药不能直接进医院,或者医院、药店直接在监督管理下去药厂进药呢?其实经历这么多的环节,里面还是有很多利益链的,最终还是消费者买单。”

“比如说,生产厂家出了一种药,医药销售公司就会去洽谈,目的就是代理这个产品。获得代理权后,医药销售公司再分配给手下的医药代表去做。而医药销售公司往往要给生产厂家高额的代理费。”王丽说。

王丽向记者透露,现在“大处方”以高价自费药的形式回来了。一盒自费抗生素90多元、一瓶止泻自费药80多元,如此等等。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医务处处长马昕教授说,医院“大处方”在三令五申后仍难绝迹,原因在于医生开药收受回扣的利益链未能真正斩断。

马昕说,目前,各大医院对医保药物的总额控制相当严格,但对自费药物“上限”仍较宽松。在政府投入不足的前提下,医院仍有赖通过自费药物赚取利润;少数医生则暗箱操作,与制药企业存在经济利益关系,遏制“大处方”自然显得动力不足。

此外,尽管《医院处方点评管理规范》明确规定,医院因不合理处方对患者造成损害的,应按照相关法律法规处理;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相关监管仍集中在医保处方领域,对单次处方的监管未能及时跟上,这为“大处方”的产生留存了空间。

如何从根源上铲除“大处方”,确保患者利益不受损害?马昕建言,改变现有监管模式至关重要。

马昕认为,卫生行政部门目前“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的行为,大大削弱了监管与惩罚力度。如果设立医院、患者之外的第三方监管机构,让行业协会等承担监管与督促整改任务,效率或可有所提高。

“各行各业都有它的潜规则,没有了潜规则,很多人就吃不上饭了。如果一味指望政府部门一查到底,那是不可能的。”王丽说。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无关。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返回资讯中心 返回资讯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