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药物低价难以承受
日前,传出外企可能退出上海基本药物招标的信息。据了解,RDPAC有20家成员,约70个不同剂型规格的化合物在基本药物目录上,约占RDPAC 原研药总数的1/3。RDPAC认为,这些药品也是企业的品牌药支柱,原研药价格的大幅调整,对部分企业销售影响很大。
药品的化学名列入基本药物目录和是否作为基本药物参与各地招标,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国家发改委去年12月12日开始实施的部分单独定价药品价格调整,降低了20家外资制药企业约70个不同剂型规格原研药的价格。尽管这些药物化合物名称与基本药物目录中部分化合物相同,但由于不能满足降价条件,除为数不多的几个产品外,绝大多数外企的药物在降低价格的前提下并未能参与基本药物招标,从而进入基层医疗卫生机构。
RDPAC建议,对于原研药的价格应采取“合理评估价差,分步骤、平缓的价格调整”的方式,药品价格需要坚持政府调控和市场调节相结合的原则。对于绝大多数的药品,其价格应该通过市场竞争形成。期待政府能够制定系统的政策,鼓励企业创新并不断提高产品质量,例如引入更加科学合理的定价方式等。
相关评论
适应“国民待遇”是必由之路
对于外企来说,面对越来越有底气的中国经济,他们的优越感在逐渐消失。2010年夏季达沃斯论坛开幕式上,国务院总理温家宝阐明了中国的外资政策,在中国境内注册的外资企业都享受国民待遇。从去年12月1日起,国家对外资企业及个人将执行征收城市维护建设税和教育费附加,境内所有的企业统一了税制,结束了外企长达30年的“超国民待遇”。
随之而来的是外资制药企业原研药单独定价资格于去年开始松动,国家发改委相关负责人公开表示,今后会逐步缩小仿制药和原研药的价格差距,同时原研药的降价将纳入到国家调整药品价格的常规中,并写入了正在征求意见的《药品价格管理办法》。一系列的变化来得并不突然,30年间,外资制药企业在为中国公众提供了高品质、创新药品的同时,也在中国的市场中赚得盆满钵满。据中国医药商业协会的数据,2006年中国医药行业60%的利润由外资企业获取。不可否认,外企对发展中国医药产业和市场作出了贡献,但同时,他们的存在也在一定程度上挤压了中国尚处在萌芽期的民族产业的发展空间。中国政府已经意识到,民族产业的崛起是中国经济振兴的基石,因此,正在崛起的中国必然会对“请进来”和“走出去”的战略有所调整,取消外资企业的“超国民待遇”,并扶植中国的本土制药企业进军国际市场将是大势所趋。
面对政策的转变,很多外资企业已经意识到,唯有因势而动,才能尽早适应市场的变化,在中国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得先机。一些外资制药企业也开始他们的“本土化”新策略,2010年的多起外资企业对中国企业的并购可看作是他们走出的第一步。为应对中国的国家基本药物制度,默沙东主动将舒降之降价52%,挺进了基本药物的名单,其他企业也在为进入地方的增补目录进行公关,降价势在必行,“以价格换市场”是外企未来一段时间不得不面对的现实。
- 2011.01.18
- 2011.01.05
- 2011.01.04
- 2011.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