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药在新乡的模式可以引为范本:承诺建立市级药品物流中心,承诺投资、重组本地配送企业,建立唯一的流通出口,承诺扶持、收购当地医药工业企业。
国药控股2009年在港上市募得的87.3亿港元给了国药四处出击的底气。仅2010年,在省级层面,国药就与辽宁、河南、湖北、甘肃、重庆、山西等签订战略合作协议。这些区域,正是国药集团过去的薄弱市场。
这一切,都让九州通望尘莫及,也让偏安一隅的上药产生严重的触动。因此,九州通加快了A股上市计划,于去年11月在上交所挂牌;上药集团也将赴香港上市,并称融资额不低于国药控股。
集中配送之殇
大企业在争夺地盘的同时,流通质量的提高并不十分显著。
首先是价格没能显著降低。以河南为例,在实施集中配送后的三个月,河南仍有8%-10%的药物零售价格高于市场价,一些中标药品价格没有实现降价15%的要求。这其中大量板子打在流通环节上。
另外,最基层的药品配送仍然要依靠中小型企业。根据河南的实施细则,国药可以在各省辖市委托不超过6家药品经营企业进行转配送。但6家的数量难以满足实际要求。
九州通就是以转配送为主的公司。招股说明书显示,公司实际销售给下游分销商的金额占总销售额的69%以上。大量转配送无法保证利润压缩到位,在终端反映出的药价虚高仍然会算在九州通头上。
国药也遭遇类似的困境。虽然国药的收购步伐很快,但大量被收购的企业本身也都依靠转配送。如果严格限制只能委托6家,很多工作都没法展开。
河南省卫生厅厅长刘学周不得不在实施集中配送后的两个月后宣布:“增选80家流通企业参与全省基本药物配送工作。”集中配送渐成一纸空谈。
目前,看似集中化的配送通道,实际是如建筑分包般的支离破碎,各个中小转配送商都可能发生问题,并让长堤溃塌。这是目前医药流通企业走向集中化所遭遇的最大问题。
现在看来,最聪明的是上药集团。从地方起步的上药深知稳扎稳打的必要性,2010年底宣布进入北京市场之时,吕明方与北京市长刘淇明确表示:“要将松江模式带到北京来。”“松江模式”即上药自己组织生产一部分药品,其余正常配送,颇有当年同仁堂“前店后厂”的意味,能够有效降低成本。
国药也意识到了集中配送中无法完全规避流通溢价,因此在四处“战略合作”时,均明确提出收购当地制药企业。“松江模式”或渐成主流。
宏观政策上,国家也正在试图降低集中配送时的溢价。主管医药流通工作的商务部市场秩序司副司长温再兴2010年12月表示:“针对农村和边缘地区药品缺乏,商务部正申请一些财政的支持,以在县乡建立配送中心。”但他并未透露实际将投入的金额。
商务部曾对药品“分包商”是否有存在的必要开展过一轮讨论,至今也未有定论。一级配送集中化的今天,更多的问题将出在二三级转配送商身上;压缩流通成本的愿望,也正寄托于它们身上。
- 2011.03.09
- 2010.07.15
- 2008.09.12
- 2010.0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