③ 化解看病贵往医药不分“下刀”
调研中,卫生系统工作人员普遍反映,看病贵,贵在药价高、处方大,贵在“以药养医”的体制,而矛盾集中在公立医院。
山西省卫生厅办公室主任郭跃铭说,“解决看病贵,先从公立医院着手,然后再逐步往下沉。”
作为公立医院改革试点之一,高平市人民医院在这方面做出了有益的探索。
在院长李宏倬看来,医改方案开出的药方,就是在保证医疗效果的同时,让药价降下来、处方小起来、医药分开来、财政补进来。
“让药价降下来,前提是让基本药物的使用制度化。” 李宏倬说,去年9月起,该院基本药物实行零差率销售,基本药物品种占总销售药物的44.2%。
怎么做到的呢,李宏倬总结为“三查一预警”。
“我们对科室查病历、查医嘱、查处方,对使用前10位药物排序公示,实行药物预警制度,利用院周会通报批评不合理用药科室和个人。结果,不合理用药得到有效治理,药占比下降5.7%。”他说。
“当然,医院有动力这么做,也靠政府对基药零差率销售补偿到位。”李宏倬介绍,去年财政补了48.56万元,占基药销售总额的15%。
“让处方小起来,就要让医药脱钩。”李宏倬说,一要保障医生有个基本满意的收入,不需向药品伸手。“政府补偿力度很大,每月足额拨付全院在编人员的基本工资,让我这个院长能够专注于医院医疗水平和服务能力的提高。”二要让医生没动力向药品伸手。“改变绩效考核方式,不再以科室收入为考核标准。”
为了遏制大处方,李宏倬上了两道“防火墙”:一是以工作质量、工作效率、患者满意度为考核标准的绩效分配方案。二是临床路径管理。
据介绍,病人满意度将影响医务人员15%—20%的收入。
通过绩效改革,2010年,该医院职工收入增加19%,福利水平提高了5倍。通过临床路径管理,患者平均住院费用下降了11.7%,有效遏制过度医疗,病人满意度达97%。
缓解看病贵,高平并没有限于公立医院,乡村两级医院也紧跟其后。
今年3月1日起,所有村卫生室基本药物启动零差率销售,市、乡、村三级药品加成部分全部由市财政足额补偿。
药品收入减少了,医务人员的收入就得由政府兜底。高平市政府决定,乡镇卫生院128名集体人员工资财政100%全额负担,540名乡村医生,月均补助标准1000元以上。
高平市卫生局局长姬忠保说:“下一步,我们将对药品采供实现一体化管理,届时将实行同城同价。”
④ 破解执行难向顶层设计“要刀”
一体化,是记者在高平、襄垣、沁源等地调研时听到频次最高的词汇。
在山西省卫生厅厅长高国顺看来,“一体化”应该包括县域卫生资源配置、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机构管理、药品供应、城乡医保统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和县乡村医疗卫生信息平台建设六个方面。这六个“一体化”的实现能解决县域卫生资源总体不足、配置不合理等一系列问题。解决好这些问题,缓解看病贵、看病难就不是什么难事。而这一思路将化为今年山西医改的重要任务。
保证一体化顺利执行,下一阶段,要强调顶层设计,实行综合改革。
“必须啃下一块硬骨头——县级公立医院改革。”刘洋断定。
公立医院改革的“瓶颈”在哪儿?
王峻指出,目前公立医院管理权限分散,部门职责不清,受卫生、编办等行政部门管理,管理效能难以充分发挥。同时,辖区公立医院的行政级别等同甚至高于市县卫生行政部门级别。后者对公立医院的监管处于“管事不管人”的状态。
记者也发现,一些地方,部门之间的联动性存在不足。比如,卫生部门并不掌握医保基金、人才培养和药品器材价格制订等权限,无法统筹人、财、物等资源;社保部门并没有足够权限和手段管理医疗机构,控制医疗成本。两部门常会出现目标不一致、步调不统一的情况。
“要打破部门利益壁垒,就需要有强有力的领导机制。”王峻认为。
在3月30日召开的山西省深化医改工作会议上,常务副省长李小鹏和副省长张建欣都提出要求:县委书记、县长共同履行医改第一责任人的政治责任,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改革中,县级领导班子成员要实行包干责任制。要定期开展集中督导检查,建立严格的绩效考核机制。
王峻说:“这一要求,符合山西实际。县医院与城市三级医院相比矛盾相对简单,并且县党委政府具有很强的执行力,能够提高部门间的联动性,减少扯皮,是推进县级医院综合改革的有力保障。”
- 2011.01.03
- 2011.01.03
- 2011.01.04
- 2011.01.1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