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啥别有病”这句话在今天的中国有两个意思,一个是病痛本身给人带来的痛苦,另一个则是指去医院看病太难。何谓看病难?今年两会期间,卫生部部长陈竺对此作出了“名词解释”。陈竺说看病难的核心其实是指老百姓会跑很远的路,花很长的时间,耗费很多的心血,才能够来到比较满意的医院,看上比较认可的医生。
为什么会出现看病难的现象,怎么来解决看病难的问题。《一线》栏目的调查从协和医院开始。
【一线追踪:看病为啥这么难】
北京协和医院,是全国最知名的大型综合医院之一,到这里看病的人来自全国各地,从清晨到半夜,等待和焦虑是排队挂号的每个人脸上最常见的表情,这份苦有时会比病痛更加折磨人。
由于患者多,想要看上专家大夫,挂上专家号,往往需要花上数天时间,对于那些从外地千里迢迢赶来的病人和家属而言,看病难不仅仅是因为排不上号,还包括在这陌生的城市打点自己的吃住行。钱没少花,罪没少遭,就为大夫给自己接诊的那几分钟。
病人因为看病难叫苦不迭,而面对每天成千上万的门诊病患,医院也深感不堪重负。在北京东单的协和医院门诊,每天接待能力为2000人,然而每天实际接诊的量达到9000人以上,高峰时期则达到12000人。这使得协和医院从早到晚,甚至是门诊室的走廊里,都挤满了患者及其家属,成堆的病历和预约单似乎永远没有减少的迹象。
为了尽可能地接待更多的病人,协和医院的医生们从早忙到晚,甚至连吃饭和上厕所都顾不上。为了缓解病人看病的困难,北京协和医院在原有的东院基础上,又扩建了西院和北楼,但是硬件设施的扩充始终还是跟不上来这里看病的全国人民的脚步。这样的矛盾在很多优质医疗资源相对集中的大医院广泛存在着,却始终未得到根本的解决。
【一线观察:分级医疗势在必行】
为什么病人会源源不断地涌向协和这样的大医院,这样的医患困局又该如何解题。《一线》观察员,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应该是分层次的,第一层是社区和农村社区医疗卫生服务中心、卫生站、社区(村)卫生室、乡镇医院,负责初级医疗卫生服务,以门诊为主;第二个层次是区域性的综合性医院,以住院和动手术为主;第三个层次才是像协和医院这样的以高端服务和特殊的服务的专科医院。
有一个医学的测算,在所有的病例中,发生我们平常意义上所说的小病的概率是在86%左右。就是说只有不到20%的情况下是需要更进一步的检查或者是说更高级的治疗,如果这些患者都去协和那样的医院就诊的话,那么这个86%的患病率实际上占用着很大一部分的医疗资源,而事实上,这样的患者只需通过社区医院就可以解决自己的问题。社区医生如果能把这80%哪怕是50%的病人留在社区,去协和医院的病人就会减少五成以上。
区别于专科医院的专科医生,社区医生又叫作全科医生。全科医生的主要工作包括输液打针,看病拿药,给居民们制作健康档案,为慢性病患者提供跟踪治疗,定期到居民家中入户服务,在社区开展健康教育讲座等等。由于社区医生工作地点就在社区,不用奔波排队;对于患者还可以跟踪治疗,保证随时掌握病情;更重要的是社区医院的价格相对低廉,甚至很多服务都是免费进行的,因此对于普通患者来说这应该是一个非常方便又非常贴心的就医方式,然而《一线》记者调查发现,这样好的医疗服务,患者们对此却并不热心。
由于社区卫生服务的定位在于全科,在于基础,所以有居民担心卫生服务站没有必要的诊疗设备和医疗水平,去大医院找专家就医的意愿仍然比较明显。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一些医院开始实行双向转诊制度。即鼓励大医院的专科医生来社区医院坐诊,这样,患者既可以放心就医,社区医院又能够发挥最大的作用。
2011年,鼓励医生多点执业被正式写进了政府工作报告,鼓励医生在各类医疗机构之间合理流动和在基层开设诊所。最先展开试点的是广东省,然而一年过去,竟无一人向当地卫生部门提出多点执业的申请。2011年3月1日,北京市也正式开始了医生多点执业的申报工作,但截至到申报结束日,全市仅有5人正式提出申请,这个数字表达出了这个政策落实上的尴尬:对于许多大型医院,知名医院的医生来说,申请多点执业,意味着将从现有的业务平台和环境中抽取时间和精力去其他医疗机构,包括基层卫生服务单位,但是基层显然对他们缺乏吸引力。
朱幼棣认为,改革卫生医疗体制和机制改革的核心就是公立医院的定位问题。任何一个国家的公立医院,都不可能将初级医疗卫生服务、住院手术以及高级医疗服务等职能全部承担。因此,将门诊从公立地区性综合医院剥离出来,是必要的一项改革措施。
- 2011.04.21
- 2011.01.20
- 2011.03.21
- 2011.0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