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线 链接】
在英国、印度、南非以及香港等地区,一个人从出生开始就会建立一个病例档案,这个病例档案就放在这个人所在社区的诊所,如果需要转诊的话,社区医院会把病人的病例和档案转到其他医院,在住院或手术之后,再从医院转回社区。这样成熟的医疗制度,显然可以成为中国医疗改革借鉴的样本。
【一线人物:乡村医生马文芳】
解放初至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期,乡村大多都有赤脚医生。那个时代,国家贫穷,医科人才奇缺,卫生环境恶劣,生病的人也多,只有短期速成地培训一批略懂医术的人来应急所需,赤脚医生也就应运而生。
1966年,河南通许县的大李岗乡办了一个卫生班,村里的支书将读过初中的
马文芳推荐了上去,一年的学习结束后,马文芳回到村中,做起了赤脚医生,终于圆了他悬壶济世的心愿。从此,他一干就是四十多年。成了十里八村乡亲们离不开的乡村名医。
1985年,《乡村医生从业管理条例》颁布,像马文芳这样的赤脚医生转变为规范的乡村医生,为了村民有地方看病,村里决定将卫生室交给马文芳,由他独立经营,自负盈亏。马文芳用自己的钱买药回来给村里人看病,村里人没钱给就佘账,一来二去,马文芳的卫生室开始入不敷出,最终几乎到了濒临停业的地步。
虽然至今还有五万多元欠账没有要回来,但是从村里长大,曾经因为家庭
贫困而受恩于乡亲们的马文芳,却始终坚持经营着他的卫生室。当自己的日子不是那么窘迫的时候,马文芳为乡亲们做的事情就更多了。为村里的儿童免费打疫苗,为老人义务检查身体,对经济困难的病人,医药费能少则少,能免则免,他的诊所也被大家称作“爱心诊所”。
现如今,马文芳的小诊所从给村民看病治病为主,转到了重点在提前预防和健康管理上,在马文芳看来,这是乡村诊所未来发展的方向。凡是到马文芳诊所看过病的村民,谁血压高,谁有糖尿病,谁对什么过敏,老马是了如指掌,不用建健康档案,他自己就是活档案。
为了让自己的乡村小诊所持续发挥作用,不断档,不缺人,马文芳动员学计算机的儿子改行学医,并将原先已有的免费体检扩大了人群范围,增加了检查项目,还从县里医院请来了医生给村民们做体检。
马文芳的诊所不大,但是他觉得他的诊所很必要,是中国农村医疗三级网点体系中的重要一环。
2006年的2月6日,卫生部要选一名来自一线的乡村医生,去北京参加由温家宝总理主持召开的《政府工作报告(征求意见稿)》和“十一五”规划纲要座谈会。由于43年来,一直在农村从事乡村医生的工作,马文芳入选了。在那次座谈会上,马文芳讲到了农村看病贵、看病难的问题,他的发言不打草稿,全都是自己的真实经历,他的这次发言引起了温家宝总理的高度重视。就在这次座谈会后的一个月,温家宝总理在在十届全国人大第四次会议作政府工作报告时,重点就农民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并提出了解决的方案。
乡村医生马文芳的故事,就是新中国农村卫生医疗制度变迁史。他的烦恼,是农民看病难的折射;他的快乐,是千千万万乡村医生存在的价值。
【一线 新闻背景】
分层次医疗服务体系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就已经成型。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企业的诊所,卫生室和乡村生产队的卫生站等初步实现了低水平、广覆盖的全民医疗目标。
但是伴随着经济改革的深入,农村实行了包产到户,城市里的企业也不再办社会,原先的卫生站,医务室被剥离,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遭到巨大冲击,各种综合医院和专科医院不得不瞬间承担起基本医疗的服务功能。旧有的医疗卫生体制,在社会变革的背景下,显得力不从心,弊端频现。
2009年4月6日,经过三年的讨论和修改,新医改方案正式公布,在其五项改革目标中,便有两项直指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
国家发改委有关负责人日前在回答记者提问时说,在未来的10年内,我们国家将会培养30万名全科医生,以补助基层医疗卫生人才不足的问题。如果这个目标能够实现,届时每个基层的医疗卫生机构都会有三名的全科医生。
- 2011.04.21
- 2011.01.20
- 2011.03.21
- 2011.0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