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不少消费者在购买中药时发现,金银花、当归、麦冬等常用药材纷纷涨价,几副感冒药价格竟然超百元。有媒体称,原来“亲民”的中药已变身“贵族药”。
记者调查发现,中药材价格涨价并非近期突发现象,多重因素正推动其价格上涨,短期内或难以出现明显回落。
中药材价格进入上升通道
“可用于润肺止咳和清热的麦冬在2009年的市场价1公斤才25元,去年下半年涨到70元左右,今年差不多到100元了。”山东中医药大学药学院教授周凤琴说。
事实上,中药涨价自2009年下半年已露端倪。在甲流等疫情出现后,中药可以预防疫病的说法甚嚣尘上,也推高了中药价格,不少常用药材价格上涨了20%至30%,部分药品价格甚至涨了50%。
周凤琴介绍,不仅常用药材价格上涨,一些动物药材如金钱白花蛇、全蝎、地龙等价格甚至要超过原来的两倍。在一些药材的主产地如四川、山东、云南等地的产地收购价也有不同程度上涨。在金银花的主要产地山东平邑、河南封丘等地,产地收购价甚至涨到过每公斤200元左右。
济南市建联中药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胡清表示,过去没有遇到中药材出现过如此大幅度涨价的现象,企业对于降价周期预测和应对方法都没有经验。
“中国·成都中药材指数”是我国首个中药材价格指数。根据其从1275种中药材代表品种进行的价格指数监测,上周(5月2日至8日)中药材价格指数为122.01点,比前一周上涨0.6%。其中植物叶类、植物花类、树脂类药材价格分别上涨15.8%、5.1%和3.1%。
据商务部11日预报,随着中药材厂家和企业采购旺季的到来,中药材市场需求量还将增加,成都中药材价格指数仍有上涨空间。
多因素推高中药价位
周凤琴每年都要到全国各大中药材产地和销售市场进行调研。在她看来,中药材生长环境的变化、生产成本的增加、部分药农和药商的囤药行为都导致了中药价格上升。
近年来,我国许多中药产地自然灾害多发,造成一些药材减产。而环境的变化也造成一些野生药材资源的短缺。
同时,劳动力、生产资料、仓储等成本上涨也带动了中药材的涨价。当前,许多“80后”“90后”年轻人不愿意在乡务农,农村劳动力短缺使中药产业从源头上面临产量不稳的状况。
另外,随着公众对于中医药认知程度的提升,越来越多生产渠道产生了对中药的消费需求,例如保健食品、饮料、美容等行业。而抗生素使用对牛奶、肉类安全生产造成的影响也让中兽药的研制蓬勃发展。
中药市场的非理性状况也造成了部分中药价格虚高。一方面,一些养生专家和炒作者对于中药的过分炒作给农户和二级经销商造成社会需求异常旺盛的错觉,部分药农和药商捂药、囤药。另一方面,由于中药的产地比较集中,产量相对不大,游资较易对某些药材形成垄断。
据透露,目前全国各地都有游资介入中药市场,尤其是一些煤矿老板、房地产炒家等资金较为丰裕的群体,已经将中药视作投资热点。
针对这种现象,胡清认为,中药虽然是商品,但是一种特殊的商品,它的作用是治病救人、健体强身。如果不懂专业的中间商盲目炒作,甚至为了利益不顾药品的质量,将严重危害消费者的切身利益和中医药产业的长远发展。
专家:理性看待中药材涨价
分析人士认为,客观原因造成的中药产量波动、生产成本上升,以及社会需求旺盛导致中药材涨价是符合市场规律的,消费者应该理性看待这种涨价。
据山东省物价局价格管理处副处长陈洪湖介绍,我国对药品实行政府定价、政府指导价和市场调节价三种管理方式。目前,对于中药原生药材和部分中药饮片价格以市场调节为主。物价部门根据对中药材价格的实时监测为政府提供参考信息。他认为,现阶段中药材的涨价符合市场供需关系和经济形势的走向,并非突发异常现象。
在山东一家市级综合性中医院药房工作的徐广美说,她所在的医院与国内一家知名重要饮片企业签订了合作协议。按照协议,饮片企业负责向医院药房提供经过一定加工后的中药材,并对药材的质量进行把关。尽管这样一来消费者拿药的价格有了小幅上涨,但是药材的卖相和质量都有了明显提升。
本月5日,商务部发布了我国首个药品流通行业发展规划纲要,提出未来五年将整顿规范中药材市场,加强对有害物质残留和质量检验,建立中药材重点品种储备制度。
对于政府对中药市场的重视,胡清认为方向是对的,但是具体的操作周期和难度是未知的。他认为,政府仍需要按照中药特性来研究制定实施细则。“例如贝母的价钱是按照个体大小、卖相、药效含量还是产地来定?山东产的金银花比河南产的好一些,价格上怎么体现?”胡清说。
周凤琴建议,政府应加强药材基地建设和国家药材储备,在条件成熟的地区推广“公司+农户”的生产方式,发展订单农业。“流通领域只是中药产业链的中间环节,要净化行业还要从源头抓起。”她说。
- 2011.01.03
- 2011.01.04
- 2011.04.23
- 2011.04.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