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一家调料品经营公司内。
负责人莫晓(化名)正在给其销售人员讲授各种品牌调味品间的成本差别。“这瓶外包装完全山寨的,售价仅有正牌的一半,据我了解,就是添加剂调出来的。”
莫晓已在食品行业摸爬多年,今年公司的销售额将达到2000万元。
他的讲述,向记者揭开了食品造假、违禁添加的“灰幕”。
作假手法有几多
就莫晓多年的从业观察,食品安全非常复杂,食品从生产、到流通、到餐馆或家庭厨房,任一环节有造假掺假、违禁添加,问题食品就出现了。
在他看来,问题食品多发环节,主要集中在生产和流通。其中,生产环节造假能力相对较强。
莫晓跟记者聊起一次到四川某县的豆瓣酱加工厂采购的经历。
他看到,一村民将蚕豆等原料放入一个露天百平方米的大池子里发酵。液体沉底,固体浮在上面。在固体堆里,许多污物散布其中。当灌装豆瓣酱时,村民就将上面的固体层抹掉,舀出液体装瓶,直接发货。
“大部分加工厂的生产工艺就是这样。甚至有些不良厂商,会用烂豆加色素来调制。”莫晓说,“一桶劣质豆瓣酱的成本价只有15元,经添加剂调制后,却可以卖到与品牌产品一样上百元的价钱,数倍的利润。”
莫晓发现,许多中小加工厂商对食品添加物的危害性并不是十分了解。“在这种情况下,厂商的逐利心就会战胜良心。”
另外,他说,流通环节掺假的现象也不少。
以散装食用油为例,一些批发商经常会往色拉油里添加棕榈油来牟取更高的利润。
莫晓说,这种手法在北京王四营粮油批发市场很常见。“当你走近油品批发店,就能见到门口拖了几根油管。懂行的人就知道这是用来勾兑的。现在有些店的手法更隐蔽,门口只拖一根油管,但是店里的地下油库安装了操控表盘,一按就能出不同勾兑比例的油,跟汽车加油站加油道理一样。”
莫晓算起细账,“比如纯色拉油,批发商若勾兑10%的8度油,他就能多赚一毛钱。所谓的8度油是指熔点为8摄氏度的棕榈油,也就是说在8摄氏度以下,油会固化。”
“一毛利已经足够商家甘愿为之冒险了。”由于北京餐饮业发达,食用油消费量大。据测算,每一家批发商在旺季时,一天出货都在几十吨左右。“若以20吨计,一天就是4万斤,卖10%的勾兑油一天就能多赚4000元,一年就多赚146万元。你说,他能没动力吗?一家效仿一家,一毛利就足够扇动‘蝴蝶效应’了。”
为什么这些商家会这么做呢?莫晓分析,深层原因主要还是工业化的食品供应速度跟不上餐饮消费需求的增长。“假如市场需要优质豆瓣酱100吨,但是只能供给20吨,其余80吨的空间自然会让一些无良商人乘虚而入,假冒甚至违禁添加。”
- 2011.04.22
- 2011.04.22
- 2011.04.25
- 2011.0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