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精蛋白并不“孤独”
如果一种药只有一家企业生产,一旦该企业停产了,这个药就消失了,这种药在业内被称为“孤儿药”。孔晴宇指出:“就目前而言,鱼精蛋白就有‘孤儿药’的特性。它一旦出现供货短缺,就会造成很大的影响。”
但面临短缺甚至消失风险的鱼精蛋白在廉价老药里并不“孤独”,采访中,专家向记者列举了多个有着类似遭遇的药品。
孔晴宇介绍,包括土霉素、红霉素等在内的抗菌素类的廉价老药断货现象十分突出,但由于有新的替代品出现,它们的断货也就不那么引人注意了。“以红霉素为例,一片才几毛钱,利润微薄甚至可能赔钱,作为厂家,当然愿意生产价格是其十几倍甚至几十倍的先锋、头孢来替代,即使两者的功效是一样的。”
不仅是国产廉价老药,进口的廉价老药也在逐渐萎缩。马长生告诉科技日报记者:“一种产自芬兰的抗凝药华法凝用了几十年,稳定性上优于国产同类药物,但由于价格太低,进口药品手续繁杂,国内分销代理商逐渐取消代理,国内只有少数几家医院能开出这个药。”
早在2009年年底,北京市医药集中采购服务中心曾对短缺和低价药品专门列出清单组织招标。在这份“短缺药品目录”上,除了血制品等老面孔外,维C银翘片、去痛片、红霉素等最普通药品都纷纷上榜,鱼精蛋白和治疗亚硝酸盐中毒的特效药“亚甲蓝”也都赫然在列。该目录由北京市各医院根据2008年临床使用中收集的数据而制定,这些品种在全国也大多属于短缺品种。
如何留住濒危的廉价老药
显然,企业因为“价格过低”而不愿意生产,导致药物紧缺断货的情况并不鲜见,那么如何留住这些逐渐消失的廉价老药?
其实廉价药品市场短缺问题早就进入了政府部门的视线。2007年,国家发改委价格司曾委托中国价格协会、北京大学医药管理国际研究中心课题组开展专题调研,并形成《廉价短缺药品价格问题调研情况报告》。
据该报告显示,2002年—2007年6月,媒体和地方医疗机构报告的疑为短缺的药品合计为286个品种,其中14个品种已经没有经销,此外有6种药品虽有供应,但是靠消化库存维持,生产经营企业缺乏积极性,存在短缺风险。
由于廉价药品短缺问题情况复杂,课题组给出的解决之道是,一方面要注重解决短缺个案,保障临床供应和用药安全,另一方面要不断改革完善体制机制,从根本上解决廉价药品的生产使用问题。
对此,郭凡礼表示,要改革医疗机构补偿机制,切断医疗机构与药品销售之间的利益联系,建立正常的市场竞争机制,发挥质优药品的廉价优势。通过建立和完善国家基本药物制度,保证廉价药物的生产、供应和使用。
“只有‘医’‘药’分家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他说。
“完善定价机制也是至关重要的。”马长生认为,政府给常用老药定价时,应该考虑给企业保留适当的利润空间,以鼓励企业生产廉价老药,不能只降价不涨价。同时为一些廉价进口药、利润低的进口医疗器械的小批量进口开通绿色通道,简化相关手续。
此外在采访过程中,几家药企的负责人都不约而同地建议相关机构完善药品集中招标采购机制。“‘不计代价’不是长久之计,对廉价药品考虑免于招标,由医疗机构直接采购,避免廉价药品竞争过度,才能保住企业生产的积极性。”
遗憾的是,记者试图采访相关政府部门的时候,都遭到了委婉的拒绝,甚至一些药企也接到了“封口令”,记者联系多家企业,最终只有一家原料药供应商接受了短暂的采访。
- 2011.02.07
- 2011.03.10
- 2010.12.24
- 2010.0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