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公众合理用药援助系统
药品查询
请勾选查询条件后检索
药品名 企业名 批准文号 功能主治
你的位置:首页 > 药讯频道 > 药讯 > 医药新闻 > 正文
医师多点执业难出执行困境:医生“走穴”须待遇跟进
www.yongyao.net  2011-9-8 16:55:05  来源:人民日报  责任编辑:ting99
分享到:

无暇多点执业咋办?

出台相关政策,加强全科医生的培养力度,提高全科医生的技术和服务质量,树立居民对基层医生的信心

“推行多点执业的初衷虽好,但不太切合实际。” 北京军区总医院泌尿外科副主任张国晖说,“现在大医院人手都很紧张,医生哪里有时间去多点执业?”

“我每天早晨7点多到医院,晚上7点左右才走,周末还要去病房看自己负责的病人,忙得‘脚打后脑勺’,没有精力再出去干活。”一位在北京某三甲医院工作3年的眼科博士说, “就连中午有时也没空休息。我们医院不限号,上午病人挂号到11点半才打住。我们4位看普通号的大夫,轮流一人11点去吃饭,12点回来接班,看其他3人剩下的患者,一直看到下午上班。”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教授刘国恩分析:“大医院为什么这么忙?其实,大医院庞大的患者群中,一半人是不必来的,他们完全可以在基层医院解决问题。”

“人们大病小病都往大医院跑,是因为不相信民营或基层医疗机构的能力。这是政府鼓励医师多点执业的一个重要原因。”刘国恩认为,多点执业就是要打破大医院的人才垄断,让优质医疗资源向下流动,推进我国患者就医回归正常的“金字塔”模式:大量病人沉积在“底座”和“塔身”的基层医疗机构,少数去“塔尖”专科医院。

“多点执业改革的目标不仅仅是让高端人才流动起来,更重要的是让专家在基层医疗机构组建他的品牌团队,吸引并留住社区患者,实现‘小病去社区,大病去医院’。”刘国恩表示,专家的社区团队负责常见病、多发病诊治,筛选出的大病患者转给专家所在的大医院,专家才能有更多时间治疗疑难重症。

“走出大医院医生忙与无暇多点执业的困境,需要政府出台相关政策,加强全科医生的培养力度,提高全科医生的技术和服务质量,树立居民对基层医生的信心。”刘国恩说。

体制障碍如何突破?

工资、待遇安排适应“社会人”需要,协调医学院校和科研部门提供更优惠的学术发展条件

事实上,“大医院忙”并未阻挡某些医生“走穴”的脚步。

记者调查中发现,尽管大医院专家工作繁重,出门诊、做手术、查病房、搞科研、带学生,但仍有一些人利用业余时间,去民营医院出诊,所在单位对此也往往“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以免管理过严导致人才跳槽。 

“我去合作医院出诊,院方不仅给我配备助手,每次还都出车接送。手术结束晚了,肯定有热乎乎的饭等着。”一位三甲医院的妇产科专家对记者说,“可在本院,人手少时,我连推产车的活都得干。晚上被叫来医院处理紧急情况时,都得自己打车。中午下手术晚了错过饭点儿,没人管饭。每年的休假待遇,几乎没时间享受——大医院对人才重视不够。”

既然如此,为什么许多技术好的医生不去申办多点执业,仍然悄悄“走穴”呢?

“我若申请多点执业,院长能高兴吗?”一位三甲医院“走穴”多年的副主任医师说,“肯定会影响将来职称和职务的晋级。”

“目前,一名医生的成长及在业界的影响力离不开所在医院提供的平台。”刘国恩指出,许多医生“走穴”是靠其在大医院的成就为招牌吸引病患的。一旦他们脱离公职,去民营医院执业,成为“社会人”,其领衔的科研项目就会被叫停,硕导、博导资格也会被取消,因为我国教学、科研资源主要集中在公立大医院,民营医院几乎都不是医学院校的附属医院。

此外,现行福利制度也是建立在传统行政单位的体制下。这种资源的行政配置,使得200多万医务人员属于单位资产,而非社会资产。

在公职意味着科研条件、社会地位和养老保障的情况下,医生当然要顾虑医院的“脸色”。多数人不敢去民营医院,不愿做自由职业者。

因此,全国医疗机构虽然很多,但技术好的医生基本都集中在公立大医院。人们对民营医院和基层医疗机构的技术与服务长期不信任。

“尽管多点执业改革遭遇体制障碍,但必须迈出这一步,才能走出优质医疗资源配置与需求脱节的泥潭。”刘国恩认为,政府只要真正重视起来,下决心出台配套措施,就可以突破多点执业的困局。如工资、待遇安排适应从“单位人”到“社会人”要求;学术发展上,协调医学院校和科研部门为多点执业医师提供更优惠条件;加大对民营医院的扶持力度,给予平等待遇,同时加强监管。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无关。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返回资讯中心 返回资讯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