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诊断骨质疏松有两个重要指标:骨密度低下和发生脆性骨折,或是两者并存
●临床上骨质疏松症患者中约10%骨密度正常,但因骨强度降低而引起脆性骨折
●骨强度的高低尚无检测标准和可信赖的检测方法,因此,预防骨质疏松,骨强度的增高和骨密度的增大“两手都要抓”
今天是世界骨质疏松日。目前我国骨质疏松疾病防治形势严峻,60岁以上人群的发病率为56%,其中女性发病率更高达60%~70%。专家指出,骨质疏松已成为继冠心病、糖尿病后,中老年人最常见但又最容易忽视的疾病之一。
而一提到骨质疏松,很多人都会将它跟骨密度太低、骨质流失太多等概念联系起来,以为只要多补钙就能摆脱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厄运。对此,专家指出,临床上骨质疏松症患者中大约有10%左右的人的骨密度是正常的,而且容易发生脆性骨折,这跟此类患者的骨强度低有关。“其实,除了骨密度外,骨强度同样是引起骨质疏松性骨折风险的重要因素。”专家提醒,即使骨密度正常者,除了预防性地补钙和维生素D外,日常应适量补充蛋白质并进行体育锻炼,尤其要打起十二分精神防跌倒。
病例
骨密度正常仍骨折
今年刚退休的崔姨,一天晚上在自家浴室冲凉时不慎滑倒。当时,她右手本能往地下一撑,但腕部马上传来一阵剧痛。之后,崔姨发现自己的腕关节动不了了。家人立即将她送往医院急诊科,医生给她拍了X光片,结果显示右腕部骨折,诊断为骨质疏松症,表现为腕部脆性骨折。
看到诊断结果,崔姨很纳闷:“我因为知道更年期后很可能出现骨质疏松,所以特别留意补钙和定期做检查。”崔姨说,这几年,她每次体检都接受所谓骨质疏松诊断金标准的双能X线吸收法测骨密度,她的骨峰值T值≥-1.0。医生解读称,这说明她的骨密度值低于同性别、同种族健康成人的骨峰值不足1个标准差,属正常范围内;一般是T值降低到1~2.5个标准差之间,才是骨量减少,降低程度等于和大于2.5个标准差,才诊断为骨质疏松。
按照以往的体检结果,崔姨离骨质疏松还远着呢,怎么突然就骨折了呢?
- 2011.01.03
- 2011.04.29
- 2011.05.14
- 2011.0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