献血法颁布15年献血量仍不到用血量的一半专家建议
出台献血法实施细则开源节流
“春风春雨万物勃发,献血献爱生命延续!”这是写在北京王府井大街献血车上的标语。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来这里献血的人每天都能维持在四五十名左右,献血的人还是挺多的。”
有广大的献血者,可仍时有患者反映就医期间存在用血困难的问题。这样纠结的现状,症结究竟在哪里?承载着延续生命重担的血液如何才能不截流、不断流?
“血荒”从未真正走远
据调查,目前我国人口献血率只有8.7‰,低于发达国家的45.4‰和中等发达国家的10.1‰,而我国年用血量约为3935吨,实际献血量还不到用血量的一半。
3月20日,记者走访了北京市一家知名三甲医院了解用血情况。
该院血液科的一位护士说,去年有一阵确实有“血荒”危机。自从媒体报道之后,“血荒”在一定程度上得到缓解,但是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碰上需要特殊血型的,更是棘手。
来自河北省沧州市的孔先生的母亲住院治疗,手术需要用血。他说:“手术在三天后,血库的血必须排队才能用上,可排队的人太多了,我正在考虑亲友互助献血这个途径。”
据了解,亲友互助献血是一种应急状态下的采血机制。这位护士说,一般医院会尽量做到专血专用,万一出现亲友所献血型不能与患者血型相匹配的情况,北京市血液中心将为患者进行血型统一调配置换。
然而,尽量做到专血专用的说法背后留下了太多操作空间。医院如果不“尽量”,献过血的患者亲属也无可奈何。
这位护士还向记者透露,他们医院很严格,要求患者亲友到血液中心去献血。而一些小点儿的医院只是粗粗审核献血人员的身份、检验血液质量后就在血液科自行采集了。许多血贩子就是钻了这个空子,找人冒充患者亲属献血,再以高价卖出。
等待血库的血需要排队,有时还不一定能拿到。“血荒”过后,医院对用血量更为严格。原本可以轻易申请到血液的病人,现在却十分困难。“血荒”到底有没有过去?
北京市献血办公室、北京市红十字血液中心主任刘江在接受记者采访的时候表示:“当前北京市库存血量没有问题。但从长远来看,北京市血液库存量还是偏紧。”
他介绍,目前北京市血液来源主要有三种途径:街头采血约占93%,单位组织供血约占5%(主要是在街头流动采血淡季实施),互助供血约占2%。而影响街头采血的因素有很多,天气原因、重大活动、易感季节这些都会影响到献血人群的数量。还有社会曝出的一些有关慈善的负面消息,也会影响到公众对献血的热情。
刘江说,目前,我国还处于无偿献血的初级阶段,以街头献血为主。献血人数浮动有少有多,但是需血人群只增不减。以北京为例,全国各地患者都到北京看病,目前50%至60%的血为外地在京看病人员使用。再加上本市人口的不断增加,血液需求量会逐渐增长,供需矛盾的确存在。
代表建议调整献血年龄
全国政协委员、天津庆达投资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孙太利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血荒”存在的根本原因在于献血制度不完善,献血安全得不到保障。献血法是1997年颁布的,早已无法满足现在的社会需求,加之对于采供血机构和医疗机构的规定与惩处力度较小,使公众的健康安全得不到保障。
在今年两会上,修改献血法成为许多代表委员的共同心声。其中,调整献血人群年龄段和单次采血量及献血间隔时间成为大家的共识。
全国人大代表、山东省聊城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孙菁今年55岁,多年来她都坚持每年献血两次。孙菁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按照献血法规定,献血年龄是18岁至55岁,我马上就要到献血年龄上限。世界卫生组织对献血年龄的规定是18岁至65岁,我国的上限明显偏低。献血年龄应该放宽,与世界接轨。”
孙太利表示,应将献血法规定的献血间隔时间由六个月修改为三个月,献血量提高为300毫升至400毫升。加大献血群体覆盖面,有效提高血液来源。同时增加对献血者和用血者具有约束力的条款,从而把无偿献血真正上升为每个公民的义务。
孙太利说,要在献血法中体现出健全的献血监督机制。本着透明、公开、监督的原则,血液管理机制要公开账目,公开流程,公开运行,公开血液采集运输,保护义务献血者积极性,保障用血患者权益。
- 2011.01.02
- 2011.01.03
- 2011.01.04
- 2012.0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