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聚焦嫩肉粉安全
国产嫩肉粉多滥用亚硝酸盐且不注明
“嫩肉粉的核心成分是蛋白酶,即使是磷酸盐等保水成分也都是没有什么危害的。但目前国内市场上的嫩肉粉中,不少加了亚硝酸盐,这才是嫩肉粉问题的关键。”云无心说,这种中国特色的嫩肉粉安全问题,在于它加了亚硝酸盐而又不注明,就可能导致滥用超标而危害健康。
范志红说,在市场竞争当中,总有一些企业想取得优势。他们在所谓的“专家”的指导下,把简单的嫩肉粉变成了复杂的添加剂大联盟。其中有促进蛋白质与水结合的碳酸钠等碱性物质,还有促进肉类吸水和保水的磷酸盐类物质;有让肉颜色变得粉红美丽又不易腐败的亚硝酸盐,还有给肉染色的各种红色素;有食盐和香辛料粉,还有谷氨酸钠、核苷酸钠等鲜味剂,甚至还有甜味剂、香精和增香剂……
“让产品变得美味,并不是一件坏事。如果企业能够遵守食品添加剂卫生标准,安全性有保障,产品标注规范,标准明确,推荐添加量合理,本来也无可厚非。问题是,由于这类产品生产工艺简单,门槛太低,很多缺乏资质的小企业小作坊都加入了生产者行列,不仅原料低价,而且配方随意,用量说明粗放,产品标签极不规范,安全性无从保证。”范志红说,自己三年前曾从某地各级餐馆中收集的10个嫩肉粉、肉类腌制调料、香肠调料等样品均含亚硝酸盐。后来又从北京的各大超市收集了18个样品,其中4个与前面的产品重复,对不重复的14个样品又进行了测定,均测出亚硝酸盐,但含量低于外地市场的水平。遗憾的是,这14个产品无一在包装上标注含有亚硝酸盐成分,也没有任何使用安全方面的提示。
各种腌肉料也多含亚硝酸盐
“最让人惊心的是,含有亚硝酸盐的调料产品远远不仅是嫩肉粉。嫩肉粉、松肉粉、腌肉料、酱肉料、蒸肉米粉,甚至给肉上浆的淀粉,其中都含有亚硝酸盐。据科技期刊已经发表的报道,包子馅调料、饺子馅调料、馄饨馅调料、馅饼调料、烧烤调料……凡是与肉类相关的低档复合调味品,几乎很少有不含亚硝酸盐的产品。真可谓是‘无肉不亚硝’!亚硝酸盐和嫩肉粉在店里没有专人管理,没有使用记录,没有使用培训,没有安全监督,与盐和酱油一样随便存放,随便使用。”范志红说。
- 热点Q&A
嫩肉粉使用无专门标准
Q:嫩肉粉在分解蛋白的同时是否会破坏肉类本身的营养?会不会延长肉类的保质期?
顾中一:单纯把蛋白质分解为氨基酸的过程理论上对营养价值影响不大,甚至还能使得蛋白质更容易吸收。然而“腐烂”本来就是蛋白质分解后的一种现象,嫩肉粉自然不会使得肉类的保质期延长,但目前很多市售的嫩肉粉里含有亚硝酸盐等添加剂,可以起到防腐剂的作用从而延长保质期。
Q:嫩肉粉是否可以在市场上自由买到?它的使用是否有相关的国家标准?是否有安全的添加剂量?长期食用是否对人体有害?
顾中一:嫩肉粉往往是作为一种“香辛料”来使用,一般家庭也很容易买到,国家并没有专门的标准。木瓜蛋白酶也是很安全的成分,由于其本身也是一种蛋白质,在食物烹调过程中会失活因此不会产生危害。
但是市面上很多熟食店使用的“嫩肉粉”中含有亚硝酸盐,过量摄入会对人体有害。根据《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GB2760-2011)亚硝酸盐在肉类制品、肉类罐头等中的最大允许使用量均为0.15克/千克,而残留量略有差异:肉罐头类残留量不得超过50豪克/千克,西式火腿中的残留量不得超过70豪克/千克,其他大部分肉类食品中的残留量不得超过30毫克/千克。
Q:FDA在2008年针对药品中“公开发表的文献也描述了一些含木瓜蛋白酶的产品导致的超敏症状,这些产品包括嫩肉剂、隐形眼镜护理液以及美容产品中的除胶剂”,那么嫩肉粉中的木瓜蛋白酶,在我国是怎样被对待的呢?是否有相关的食品安全方面的规定?
顾中一:FDA在声明中是提到了嫩肉剂,但是实际监管中并没有限制食品中使用木瓜蛋白酶,要求在2009年1月之后所有未经FDA批准的木瓜蛋白酶药物将不得销售。一般来说考虑到木瓜蛋白酶在烹调过程中失去活性,以及被消化系统几乎完全分解为氨基酸,安全性应该还是很高的,不需特别担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