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行业“毒胶囊”事件发生的深层次原因是我国基本药物“唯低价是取”的招标模式。目前基药招标现状已经给药品安全带来巨大的风险,政策的修正迫在眉睫。
自4月15日“毒胶囊”事件曝光后,作为涉及其中唯一的上市公司通化金马(000766,股吧)(股票代码:000766),其股价却一直未出现外界所预期的大幅下挫。
而直到一周后的4月21日,通化金马董事会才首度“发声”,在公告中称出现“问题胶囊”的主要根源是公司质量检测程序有疏漏。由于无法检测胶囊中铬的含量,导致了问题的发生,目前占公司销售收入44.68%的胶囊生产车间已被查封。
在声明见报后的第一个交易日,4月23日通化金马在收盘时终于跌停,事件发生后至此股价累积跌幅达9.35%。
业内人士普遍认为,医药行业“毒胶囊”事件发生的深层次原因是我国基本药物“唯低价是取”的招标模式。目前基药招标现状已经给药品安全带来巨大的风险,政策的修正迫在眉睫。
“毒胶囊”事件余波难平
明胶是一种高分子蛋白质,用来制作药品胶囊、外科敷料、海绵、食品添加剂等。
国金证券分析师李敬雷指出,我国明胶主要利用牛皮、牛骨、猪皮、猪骨等原料生产,由于动物原料的来源有限且价格昂贵,一些企业为牟取暴利便以工业胶或者皮革加工后冒充药用明胶。
在工业明胶制成的胶囊中,最大的危害是毒性较大的重金属铬含量超标。在被曝光的通化金马、修正药业、长春海外制药等多家大型药企的违规胶囊剂药品中,铬超标最多的居然高达90倍。
通化金马在公告中承认,在其生产的热通淋胶囊与断血流胶囊中,检测出的铬含量超过国家《2010版中国药典》规定。目前,通化金马胶囊产品共有19个,2011年销售收入8108万元,占公司总收入18147万元的44.68%。
据称,公司已经按照国家要求暂停销售全部胶囊剂药品,需要待检验合格后方能重新销售使用;同时,相关的药品生产线也已被查封。
上海证券通证券分析师魏庆亮对《中国科学报》记者指出,此次“毒胶囊”事件对通化金马品牌影响很大。尽管该公司在曝光后一天当即宣布召回涉嫌有害的产品,但是该事件对通化金马公司的未来发展将产生较大影响。
“唯低价”抑制医药行业健康发展
安邦咨询医药行业研究员边晨光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目前中国药用胶囊年产量大约在3000亿粒左右,“目前曝光的企业,很可能只是一部分而已,"毒胶囊"可以说是制药行业的普遍现象”。
来自中国医药(600056,股吧)包装协会的数据显示,明胶价格以1万粒为计价单位,优等明胶价格在150元上下,平均1分多一粒;而工业明胶仅60元上下,平均1粒仅为两三厘钱。
对此,大同证券(博客,微博)分析师于宏指出,就目前入录基药争夺而言,七厘钱往往成为医药企业竞争的关键本来用作治病救人的药物,却成为害人的毒药。
目前,我国基药制度采用“双信封”的安徽模式招标。在该模式中,价格因素在采购权重中竟一度高达90%,原本应当是重点的质量因素却被淡化与忽视,使得这一“唯低价”的模式一直被业内所诟病。
边晨光说:“中国的医改已经进行了20多年,但是最核心的医疗体制改革迟迟不见动静。在这种情况之下,发改委却仍不停地对药品实行限价。这种行政性的定价手段,已经严重影响到了市场的定价机制,制药企业的利润空间被一再压缩。在这种畸形的局面之下,作为企业必然要想办法降低成本。”
国泰君安分析师李秋实也认为,自从去年56号文件“关于基药招标价格最低、质量合格”的定调后,已经出现了大量招标价低于成本价、大型品牌优质企业产品不能中标的现象,该模式已抑制了医药行业的健康发展。
雪球网医药行业分析师方永圣对《中国科学报》记者说:“"毒胶囊"事件说明医药招标中,"唯低价是取"是多么的错误。希望今后质量过硬诚实守信的企业能够胜出,不要再发生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
“唯低价”转向有望开始
李敬雷表示,虽然药企没有任何理由以次充好、以假充真,但恶劣的政策环境无疑起了一定的副作用。基本药物“唯低价”的招标导向,一定程度上倒逼企业不断报出低于正常成本的价格。
企业较低的价格往往是通过非正常的成本节约实现的,目前基药招标现状已经给药品安全带来了巨大的风险,政策的修正迫在眉睫。
中国医药企业管理协会会长于明德认为,取消基本药物药品招标“唯低价”、分质量层次进行招标、允许基层卫生院使用非基本药物是医药企业的一致期望。
在国务院刚刚印发的《医改2012年工作安排》中,关于药品招标的政策已有明显转向。其中,首次明确对“基本药物中的独家品种、经多次集中采购价格基本稳定且市场供应充足的基本药物”试行国家统一定价。
对此,中投顾问分析师郭凡礼表示,采取统一定价将有效降低在“唯低价是取”的基药招标政策中,企业为能中标而将价格压低或者偷工减料的现象。
李秋实也表示,“毒胶囊”事件的爆发将加速“唯低价”政策的转向。2012年是非基药招标年,基药的政策方向也将传导到非基药招标中,预计在未来20多个省的招标中,将看到政策逐渐趋于良性。
同时,边晨光还指出,想要解决药品的安全性问题,除了企业自身的因素之外,整个行业的问题更应该被监管部门重视,“不能因畸形的医改毁了整个行业”。
- 2010.12.31
- 2011.01.03
- 2011.01.03
- 2011.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