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公众合理用药援助系统
药品查询
请勾选查询条件后检索
药品名 企业名 批准文号 功能主治
你的位置:首页 > 药讯频道 > 药讯 > 医药新闻 > 正文
卫生部介绍近十年来中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状况
www.yongyao.net  2012-8-19 20:26:10  来源:中国新闻网  责任编辑:candyxie
分享到:

据卫生部网站消息,在17日举办的2012中国卫生论坛上,卫生部办公厅主任侯岩做了题为《中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状况》的报告,介绍近十年来中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状况。报告指,截止2011年底,全国医疗卫生机构达95.4万个。以下是报告全文。

中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状况

中国政府高度重视医疗卫生事业,坚持卫生工作方针,努力探索中国特色医疗卫生发展道路。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卫生事业加快发展,覆盖城乡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基本形成,疾病防治能力不断增强,医疗保障覆盖人口逐步扩大,人民群众健康水平显著提高。

一、基本卫生状况

一是居民健康状况不断改善。人均期望寿命从2000年的71.4岁提高到2010年的74.8岁。孕产妇死亡率从2002年的51.3/10万下降到2011年的26.1/10万。婴儿死亡率从2002年的29.2‰下降到2011年的12.1‰,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从2002年的34.9‰下降到2011年的15.6‰,实现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进展顺利。

二是卫生资源持续增长。2011年底,全国医疗卫生机构达95.4万个,其中:医院2.2万个、基层医疗卫生机构91.8万个。每千人口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3.81张、执业(助理)医师1.82人、注册护士数1.66人,每万人口专业公共卫生机构人员4.73人。

三是医疗卫生服务利用明显增加。全国医疗机构诊疗人次由2002年的21.45亿人次增加到2011年的62.7亿人次;住院人数由2002年的5991万人增加到2011年的1.5亿人。2011年,中国居民平均就诊4.6次,每百居民住院11.3人,病床使用率88.5%,平均住院日为10.3天。2011年,15分钟内可到达医疗机构住户比例为83.3%,其中农村地区达到80.8%。

四是城乡以及地区间卫生发展差距逐步缩小。2003年,中国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障覆盖率分别为55%和21%,2011年分别增至89%和97%,发生了重要变化。城乡居民健康指标差距逐步缩小,孕产妇死亡率城乡之比由2005年的1:2.15缩小为2010年的1:1.01;婴儿死亡率城乡差距从7.2个千分点下降到5.9个千分点。农村住院分娩率西部与东部地区的差异由2003年的34个百分点下降到2010年的2个百分点。

五是卫生总费用发生结构性变化。2002年,中国卫生总费用中个人卫生支出比重高达57.7%,政府预算卫生支出和社会卫生支出分别占15.7%和26.6%。2011年个人卫生支出的比重下降到34.9%,政府预算和社会卫生支出的比重分别提高到30.4%和34.7%。政府卫生支出由2008年的3593.94亿元增加到2011年的7378.95亿元,年均增速为21.68%,明显快于同期卫生总费用和财政支出的年均增速。

二、医药卫生体制改革

2009年3月,中国出台《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及近期重点实施方案,按照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的基本原则,全面启动深化医改工作,经过三年的努力,初步建立了中国特色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框架。

一是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基本建立,实现“病有所医”迈出了关键性步伐。截至2011年,职工医保、城镇居民医保、新农合参保人数超过13亿,覆盖率达到95%以上。新农合从2002年建立,至2011年,参合人数达8.32亿,参合率97.5%,人均筹资标准从2003年的30元提高到2011年的246元,受益人次数从2004年的0.76亿人次提高到2011年的13.15亿人次,政策范围内住院费用报销比例达到70%以上,补偿封顶线达8万元。2010年推行新农合大病保障,截至2011年底,已有近30万包括儿童白血病、儿童先心病、终末期肾病等8种重大疾病患者享受到补偿,实际补偿平均达65%。2012年,又将肺、食道癌、胃癌等12种常见多发大病纳入农村重大疾病保障试点范围,费用报销比例最高可达90%。

二是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初步建立,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运行新机制逐步形成。截至2011年,基本药物零差率销售覆盖全部政府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国家基本药物制度从无到有建立起来,并有序向村卫生室、非政府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公立医院延伸。目前,基本药物价格平均下降了30%。同步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改革,落实财政专项补助和经常性收支差额补助,实施综合量化绩效考核和绩效工资制度,逐步建立新的运行机制。

三是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有效夯实,“强基层”的医改目标初步实现。2009年起,中央财政安排资金470多亿元,支持近3.6万个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业务用房建设。启动了以全科医生为重点的基层医疗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安排3.6万名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在岗人员参加全科医生转岗培训,实施中西部地区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免费培养工作,为中西部地区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培养1万多人。

四是实施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城乡居民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水平明显提高。国家免费向全体居民提供10类41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标准从2009年人均15元提高到2011年的25元,受益人群不断扩大。针对特殊疾病、重点人群和特殊地区,国家实施了农村孕产妇住院分娩补助、15岁以下人群补种乙肝疫苗、农村妇女孕前和孕早期补服叶酸、贫困白内障患者免费复明手术、农村适龄妇女宫颈癌和乳腺癌检查等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惠及人群近2亿人。

五是有序推进公立医院改革试点,积累了有益经验。2010年起, 17个国家联系试点城市和37个省级试点地区进行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在完善服务体系、创新体制机制、加强内部管理等方面进行积极探索。今年,全国311个县(市)启动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以破除“以药补医”机制为关键环节,统筹推进管理体制、补偿机制、人事分配、价格机制、采购机制、监管机制等方面改革。普遍推行临床路径管理、同级医疗机构检验结果互认、预约诊疗和分时段就诊、双休日和节假日门诊、优质护理服务等措施,控制医疗费用,方便群众就医,提高服务质量。进一步完善鼓励支持社会办医政策,截止到2011年底,全国非公立医疗机构数为45.7万所,占全国医疗机构总数的47.9%,床位数占全国总数的9.7%。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无关。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返回资讯中心 返回资讯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