喝运动型饮料最迫切目的是为了补水,其次是补充适当的糖和电解质来促进水分快速被人体吸收。
伦敦奥运会虽已结束,但是奥运会上的运动型饮料、营养补充剂、能量胶囊、能量棒等,和运动员出色的发挥一起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运动饮料广告上所宣传的功效仿佛在告诉人们,“只要和我喝一样的水,就能成为和我一样棒的冠军。”这些运动饮料真的可以在运动效率上有所帮助吗?它是老少皆宜的“营养水”、“能量水”,还是以高糖、钠盐为主要成分,摄入后也成为人体的一种负担呢?
运动型饮料必备三原则
实际上,大部分人对运动饮料的概念并不清楚。红牛、佳得乐、宝矿力水特等众多饮料中,究竟谁才是运动型饮料?运动型饮料、活力型饮料、能量型饮料和功能型饮料,面对这些五花八门的标签,北京体育大学运动生物化学教研室主任曹建民告诉记者,有“三大原则”是运动型饮料区别于其他饮料的标签。
1、运动型饮料不含碳酸气
曹建民解释说,碳酸饮料的主要成分为糖、色素和香料等,在液体饮料中添加了二氧化碳,除了糖分能给予热量外,没有其他营养元素,并且,除了会改变人体内钙、磷比例外,会加剧体液酸化、乳酸堆积,使人更容易感到疲劳。剧烈运动时,再过量饮用碳酸饮料,造成钙流失,会造成骨折的风险增加。在做一些持续性的运动(如跑步)时,可乐里含有的碳酸气还会影响呼吸频率。
2、运动型饮料更便于人体快速吸收
曹建民解释说,一般市场上卖的普通的运动型饮料都是高渗透压的,而运动员使用的真正的运动型饮料,都是等渗透压或低渗透压的,它与人体的渗透压相似,便于人体能快速吸收饮料中的糖分和水分,不会造成水在胃中停留,造成胃部负担。
3、运动型饮料中一般添加糖分及少量钠盐
曹建民说,运动会造成血糖含量减少和糖源损失,这会导致继续运动中能量不足,肌肉和精神疲劳,运动能力下降。运动过程中及时补充外源性糖有利于血液中血糖浓度的保持,从而有助于提高运动水平。
另外,大量的运动中,人们主要靠出汗来调节体温,虽然人体体重中水分占65%,但其中只有6.8%的自由水,如果这6.8%的自由水都被出汗蒸发排出体外了,就有脱水危险。喝运动型饮料的最迫切、主要目的是为了补水,其次是补充适当的糖和电解质,来促进水分快速被人体吸收和转入血液循环。补充电解质是为了防止喝了过多的水却没有替换通过汗流失的盐,而发生低钠血现象。
运动型饮料往往口味更好,无形中增大了运动员的摄取量,运动饮料里的碳水化合物和钠会加快人体对水分的吸收。不仅如此,钠还能让人在锻炼时喝下更多的水,并可以帮助人体保持摄入的水分。
■ 对“症”补水
健身或饭后运动只需补充清水
尽管,许多这类流行的运动饮料会号称身体吸收这种饮料的速度比吸收净水快,并且含有的糖分能提供白水所不能提供的热量。但许多营养师和运动爱好者却对此不敢苟同。
“像我这种每次健身也就一个小时,而且都是在饭后两小时以内的,其实补充水分用清水就可以了,大不了回家再吃个水果。一般的运动饮料起码每100毫升也有25千卡热量,一瓶就算125千卡,你一次健身能消耗几个125千卡?”营养师顾中一在其微博上为运动饮料算了这样一笔账,对于不是运动量非常大、运动时间非常长的运动员的普通人来说,如果只是饭后溜达、小小运动一下,运动型饮料反而是对人体的负担,“还不如喝脱脂牛奶。”
曹建民也表示,短时间的、爆发性强的运动并不会消耗糖,也不会出现严重的脱水,也没有必要花额外的时间来补水。对于短跑运动员博尔特来说,他在200米跑比赛中,完全不需要补充运动型饮料,类似的标枪、跳水等等运动项目都不需要。
出汗多时需要补充水和电解质
对于没那么大运动量的普通人来说,并非说补充水分和电解质就不重要。国家体育总局运动医学研究所黄光民介绍说,补充水和电解质,在出汗多时尤显重要。“人体所需要的水分一般是通过食物、饮料和体内代谢产生的水分来提供的,而电解质(又称无机盐)则往往只通过食物来补充。由于出汗,会造成水分和钠、钾、氯、镁、钙等电解质丢失。特别是在炎热的季节,及时补充含有电解质的水分,不但是保持良好体力的需要,更重要的是维护人体健康的需要。”运动饮料并不是老少咸宜的“保健水”、“能量水”。
黄光民解释说,人体内的电解质和其它微量元素,只要“微量”即可满足机体需要,而正常饮食完全可以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