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公众合理用药援助系统
药品查询
请勾选查询条件后检索
药品名 企业名 批准文号 功能主治
你的位置:首页 > 安全用药 > 用药警示 > 用药警示 > 正文
健忘“老药罐”常漏服药愁煞家人
www.yongyao.net  2012-10-16 11:18:29  来源:广州日报  责任编辑:Vean9
分享到:

专家支招,经常忘记服药的老人可选用长效制剂减少服用次数,或用便携药盒标注时间以作提醒

上了年纪的老人或多或少都患有基础病,有的同时被高血压糖尿病等两种以上的慢性病缠身,每天需要定时服用多种药物以控制病情。但有些老人记忆力明显减退,经常忘了及时吃药,事后一想起来才补服或在下一次服药时加倍服用。这种做法,每天摄入的药量虽然有了保证,但对病情控制却很不利,容易导致血压或血糖“打摆子”。

对此,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老年病科专家建议,针对每天需要服用多种药物的健忘老病号,可在医生的指导下考虑选用长效制剂以减少服用次数,并用便携式药盒配好每天所需服用的药物,标上时间作及时提醒。

案例:

“老药罐”漏服药是家常便饭

73岁的林婆婆患有糖尿病和高血压,每天要吃好几种药,是个名副其实的“老药罐”。但老人家上了年纪,近两年记忆力明显减退,经常丢三落四,连按时吃药都成了问题。儿孙每天上班没法在家“监督”她,晚上回家经常会发现她漏服药物。儿子有时抽空打电话回家提醒老妈吃药,若遇到她手头正有事没“马上执行”,过后发现她还是忘得一干二净。

“我也知道她不是故意的,但也实在令人头疼。”若觉察到老妈漏服了药,儿子有时会马上让她补服。但有时考虑到间隔时间太短,干脆就让她在下一次服用两倍的量。不过,他一直很纠结:事后补服或加倍服用,量是保证了,但母亲的血压或血糖不时有波动。他知道,长期这样,对母亲病情控制很不利,但这个问题该怎么解决呢?

提醒:

漏服药补服前应先观察血糖血压

“老年人用药一般比其他年龄段要多,经常需要同时服用多种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也随之增加,因此用药更要慎重。”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老年病科刘宏主任医师表示,老年人由于生理功能逐年衰退,适应和耐受能力也逐渐变差,对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造成一定的影响。对于大多数药物而言,如果忘记服药的时间与正常服药时间接近,最好是及时补服,以减少漏服药物带来的不良影响。但若耽误时间太久,千万不要草率行事。

糖尿病人即便是偶尔一次漏服药物,也可能会引起血糖显著波动或短期内居高不下,若经常忘记按时服药,后果就更严重了。例如,本应餐前口服的磺脲类药物,饭后很长时间才想起来,这时补服药物或者和下次药物一起服用,都可能因药物作用太强而引起低血糖。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在服药前先查血糖,如果血糖较高,可以临时增加原来的用药剂量;如果血糖不高,就没有必要补服。

另外,高血压病人多数白天血压有两个高峰期,即上午6~10时及下午4~8时,夜间入睡后血压较低。降压药最好在早6时、下午4时服,避免在临睡前服用。如果忘了吃药,就需看是长效药还是短效药,再结合具体情况作调整。一般来说,长效降压药由于半衰期较长,每天只需服用一次,即使漏服,在一定时间内血液中的药物还能维持一定浓度,有一定的降压作用。但是,如果漏服时间过长,导致患者血压升幅较大,则应加服一次短效降压药,同时继续服用长效药。而漏服短效降压药往往会造成血压升高,白天漏服时间如果大于两次用药间隔的一半,须立即补服,并适当推迟下次服药的时间。但切忌把两次的剂量合并在一起一次服用,这样可能导致血压骤降,加大诱发脑血管意外的风险。

支招:

选长效制剂

减少服用次数

药品是一种特殊商品,其使用是否科学合理,直接影响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因此药品的用法和用量不要随便更改,用量过大可出现不良反应甚至中毒,用量过小则无法发挥药物疗效。”刘宏表示,药物的服用时间和服用次数是根据所服药的特点决定的。因此,每种药物都有其特定的服用次数和服用时间。给药间隔一般取决于药物的半衰期,间隔时间过长达不到有效血药浓度,间隔时间过短则易造成血药浓度过高,引起药物蓄积中毒。

“老年人记忆力减退,做到按时服药确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刘宏指出,像林婆婆这样同时有两种以上基础病的老年人并不少见。如何帮助他们减少漏服药物的不良后果?他建议,对于经常忘记服药的“老药罐”,可在医生的指导下考虑选用长效制剂。比如一些高血压的长效制剂每天只需服用一次,更适合记性不好、每天又需服用多种药物的老年患者。另外,家人还可考虑为老人家选用有多个独立小格的便携式药盒,每天一早将一天所需要的药量分次装配入盒,并在盒上标注上服药时间。这样一来,老人当天是否按时吃药、吃了哪一类药,他自己一看便携小药盒就可一目了然,能起到较好的提醒作用。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无关。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返回资讯中心 返回资讯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