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公众合理用药援助系统
药品查询
请勾选查询条件后检索
药品名 企业名 批准文号 功能主治
你的位置:首页 > 用药与健康 > 用药常识 > 医药常识 > 正文
小儿常腹泻或是食物过敏了
www.yongyao.net  2015-2-11 16:58:32  来源:羊城晚报  责任编辑:cqjm
分享到:

食物还会引起过敏?Yes!食物过敏现象经常会发生在我们的生活中,而婴幼儿食物过敏的发生率明显高于成年人,6岁以下宝宝约有1%-3%会对食物过敏——每当食用某种食物后就会引发一些不适,如腹泻、呕吐、长荨麻疹或湿疹、支气管哮喘等,严重时还会引起呼吸困难,甚至危及生命,因此,小儿食物过敏应引起家长的高度重视。

案例1:丁丁才1个多月大,出生后一直是人工喂养为主,可不知怎么的,丁丁老是腹泻,这可把他的爸爸妈妈给愁坏了:老是这么拉,宝宝怎能吸收得到营养呢?后经医生检查,认为是进食了配方奶粉引起的过敏性肠炎,改用部分水解蛋白配方奶粉后,丁丁终于不再腹泻了。

案例2:豆豆3岁多了,每次吃芒果后没几分钟,嘴周就立马变得红红的,严重时甚至肿起来,还伴有难以忍受的瘙痒感。

食物过敏,你了解多少?

食物过敏,是指进食了某种食物或食品添加剂等引起的IgE(免疫球蛋白)介导和非IgE介导的免疫反应,进而引发消化系统、呼吸系统、皮肤及全身的变态反应。

广东省妇幼保健儿科副主任医师郭素华介绍说,食物过敏可发生于不同年龄阶段的人群,但婴幼儿食物过敏的发生率明显高于成年人。食物过敏也是婴幼儿时期最早出现和最为常见的过敏性疾病。对于尚未开始添加辅食的小婴儿来说,最常见的是牛奶蛋白过敏。牛奶中含有多种蛋白质,有的对人体来说是抗原成分,如酪蛋白、β-乳球蛋白等,少数婴儿会对这些异体蛋白产生抗原抗体反应(即所谓的过敏反应)而引起过敏性腹泻,这多见于人工喂养的宝宝。还有一些母乳喂养的宝宝,也会因妈妈未回避牛奶、奶制品或鸡蛋、海鲜等可能引起宝宝过敏的食物而引起。随着年龄的增长,宝宝添加辅食的品种越来越丰富,引起食物过敏的种类也更多。

常见易引起过敏的食物有牛奶、鸡蛋、豆类、鱼、贝壳类、坚果、花生、小麦、水果(如芒果、菠萝、桃子)等。

“宝宝发生食物过敏时,可出现多种症状,包括消化道、呼吸道、皮肤等方面的不适。”郭素华说。对于小婴幼儿来说,最常见的是消化道症状,如腹、腹泻、腹胀、便秘、消化道出血、恶心呕吐等,以及不明原因的哭闹,部分宝宝则伴有明显的湿疹(奶癣)。腹泻如果长期得不到纠正,可发展为慢性腹泻、营养吸收障碍等,造成婴幼儿生长发育迟缓。

在添加了辅食之后,宝宝可能会因进食某种食物后不久,就出现口腔变态反应综合征,即口咽部(如嘴唇、舌上腭、咽部)的不适感,少数可同时出现全身过敏症状。此外,食物过敏还可引起鼻炎、结膜炎、支气管哮喘、喉头水肿、荨麻疹、过敏性紫癜等症状,严重的甚至可引起过敏性休克等反应。因此,小儿食物过敏应引起家长的高度重视。

如何及时发现宝宝食物过敏?

家长怎样才能及时发现宝宝出现食物过敏呢?郭素华提醒,如果您的宝宝在喂养过程中反复出现以下的情况,就该提高警惕了——

1、反复出现腹胀、腹泻、便秘或不明原因的便血;

2、反复出现湿疹、荨麻疹等皮疹;

3、经常揉眼、揉鼻子,反复喘息,经常咳嗽等;

4、经常出现不明原因的哭闹、烦躁不安、双腿蜷缩、不易安抚;

5、生长发育迟缓等。

对于食物过敏的诊断,离不开询问患儿病史,所以家长要注意在带宝宝就诊前先收集宝宝吃了什么、出现了怎样的反应等信息,帮助医生有的放矢地做进一步的检查,如过敏食物检测、肠镜检查等,以便尽快揪出“真凶”。一旦确诊食物过敏,最主要的手段是回避食用致敏食物。

★对于牛奶蛋白过敏的婴儿来说,如果是人工喂养的宝宝,需暂停现用的配方奶粉,试改用部分水解蛋白配方奶粉、深度水解蛋白配方奶粉或氨基酸配方奶粉;如果是母乳喂养的,乳母应注意回避引起宝宝过敏的可疑食物。婴儿一般延迟至6个月后添加固体食物,对容易引起过敏的食物(如牛奶、鸡蛋等),则建议12个月后才添加。

★对于过敏原尚不明确的宝宝,可以短期采取限制性食疗的方法,即短期内限定只食用不会引起过敏的食物(如大米、瘦肉、蔬菜等),待症状消失后再定期有计划地引入单一食物,如进食1-2周未见异常,则再继续尝试下一种食物。辅食添加遵循逐一添加、由少到多、由一种到多种的原则,以探明引起宝宝过敏的可疑食物。对于不过敏的食物可继续食用,而过敏的食物则应回避。

★对于食物过敏的婴幼儿,在选择食物时还应注意食物的交叉过敏反应,如对鸡蛋过敏者,也要警惕其对其他蛋类食物过敏;对花生过敏者,也可能会对杏仁、腰果、开心果、核桃等坚果类食物过敏。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无关。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返回资讯中心 返回资讯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