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道疾病背后可能藏匿着同一个“凶手”,它就是幽门螺旋杆菌。
幽门螺旋杆菌(简称HP)这个名字你一定听说过,但你可能想不到这个小小的微生物和你的健康有多密切的关系。
2005年,诺贝尔医学奖颁给了澳大利亚的两名科学家,他们就是因为发现了幽门螺旋杆菌而获奖。随着研究深入,医学界发现,HP与人类胃炎、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胃淋巴瘤甚至胃癌均有密切关系,最终被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研究机构(WHO/IARC)定为Ⅰ类致癌原。
幽门螺旋杆菌目前在我国感染率可不低。以医院体检中心的一项调查统计显示,C13-尿素呼气试验阳性率高达49.5%,也就是说,近半数得注意幽门螺旋杆菌的问题。在感染者中,男性占69%,女性31%,男性感染者显著高于女性,这可能与男性更经常在外面餐馆就餐,不实行分餐和公筷有关。
另外,不同年龄段感染率也不一致,阳性率最高年龄段在40-60岁,高达55%。
■幽门螺旋杆菌与疾病
幽门螺旋杆菌感染(Hp阳性),其危害首当其冲表现在消化道方面,特别是各类胃炎、胃溃疡。临床研究表明,幽门螺旋杆菌是慢性活动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胃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和胃癌的主要致病因素。胃黏膜正常的志愿者,口服幽门螺旋杆菌混悬液可造成胃炎症状和病理改变;患慢性胃炎时,患者的幽门螺旋杆菌检出率非常高,而胃黏膜正常者则不能检出此菌。另外,针对幽门螺旋杆菌进行治疗,也会使慢性胃炎病人胃黏膜明显改善。
临床统计显示,60%-80%的胃溃疡和70%-100%的十二指肠溃疡病人,其胃窦部可检出幽门螺旋杆菌,血清学检查证实,这些人血清幽门螺旋杆菌抗体滴度较高。而用传统抗溃疡药物治疗无效的难治性溃疡,改用抗幽门螺旋杆菌药物治疗后,大多数溃疡能愈合。所以医学界基本同意,幽门螺旋杆菌肯定是慢性胃炎的致病菌,与溃疡病和胃癌关系也极为密切。大量研究表明,超过90%的十二指肠溃疡和80%左右的胃溃疡,都是由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所导致的。
但是,幽门螺旋杆菌对健康的威胁,可能不仅局限于消化道。近年来不断有学者通过研究提出,幽门螺旋杆菌可能和其他疾病相关。比如慢性顽固性荨麻疹患者胃内幽门螺旋杆菌率可高达55%,而对幽门螺旋杆菌进行治疗后,有81%患者荨麻疹不再发生。还有研究认为,它可能和心血管疾病、贫血以及突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相关,如果对Hp感染进行处理,这些疾病可意外改善或恢复。
当然,近年来随着对人类体内菌群的研究,提出幽门螺旋杆菌曾和人类共生共存千百万年,所以也可能有必要性的一面。对于那些幽门螺旋杆菌大量滋生,引发消化系统或其他健康问题的人群来说,需要医生进行针对性治疗。但老百姓也不用对此过于恐慌、过分纠结。
■这是一种可传染的胃病
中国人比较怕肝病,总觉得肝病可以通过饮食传染,其实,很多肝脏疾病并不能通过饮食传播,比如我们所熟悉的乙肝病毒,就不是通过同桌共餐来传播的。
但是,幽门螺旋杆菌倒是可以通过饮食传播,所以或许我们更该注意“胃病”的分餐问题。
Hp感染与个人、家庭饮食卫生习惯有密切关系,有一定家族聚集现象,夫妻间Hp感染情况基本一致。
幽门螺旋杆菌的传染力很强,可通过手、不洁食物、不洁餐具、粪便等途径传染,所以平时饮食要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例如要改变用餐方式,宜选择分餐制或使用公筷,做到饭前便后洗手,经常使用的餐具也一定要严格消毒,牙具等清洁用品不要放在卫生间内,一定要放在通风的地方等。研究发现,幽门螺旋杆菌是经口腔进入人体的,因为这种细菌常存在于病人和带菌者的牙垢与唾液中,因此,注意口腔卫生、防止病从口入,就是预防幽门螺旋杆菌感染、预防胃病与胃癌的重要措施。
除此之外,科学家还发现,这些细菌可在河水中存活3年,在自来水中存活4-10天;因此,要做到喝开水不喝生水、吃熟食不吃生食,牛奶则要在消毒后再饮用。当然,预防幽门螺旋杆菌最重要的是定期到医院接受幽门螺旋杆菌检查,以便能够及时发现,及时治疗。
健康体检者无论有无消化道不适症状,都进行常规幽门螺旋杆菌C13-尿素呼气试验检查。C13-尿素呼气试验无创伤,无痛苦,只需清晨空腹,收集体检者空腹和服用C13-尿素试剂30分钟后的呼气样本各一袋,即可使用C13-尿素质谱仪器测出结果。该方法适宜绝大多数人,甚至孕妇及儿童都可检测。
若查出有幽门螺旋杆菌感染者,需在专科医生指导下做胃镜排除其他胃、十二指肠疾病,遵医嘱合理治疗,正确服药。
- 2011.01.02
- 2011.01.03
- 2011.01.03
- 2011.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