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界对研制出艾滋病疫苗的时间表变得越来越悲观。目前在这个领域存在的一个重要问题是:如何在基础研究和疫苗研制之间实现平衡
英国《卫报》日前以这样的标题表达了人类对艾滋病疫苗研究的悲观情绪——《人类可能永远找不到艾滋病疫苗》。
这份报纸做出上述判断的依据是,诺贝尔奖得主戴维·巴尔的摩2月18日在美国科学促进会年会上发表了一段“悲哀论词”。巴尔的摩说,艾滋病的复杂性意味着,与25年前科学家首次发现艾滋病病毒的时候相比,今天他们发现疫苗的希望同样渺茫。
巴尔的摩是美国加州理工大学生物学教授、美国科学促进会主席、世界知名的艾滋病专家。他因为发现了一种酶,于1975年荣获诺贝尔医学奖——这种酶后来被证明是艾滋病病毒的关键再生结构。
上世纪80年代初,人类发现了人体免疫缺损病毒与艾滋病的联系。那时,很多科学家相信,人类很快就能找到预防和治疗艾滋病的疫苗。1984年4月,美国卫生和人类服务部的一名高级官员在一次记者招待会上乐观地估计,“在2年内,最多3年,我们将拥有艾滋病疫苗”。
从1986年开始,巴尔的摩领导一个专家组开展艾滋病疫苗研究。对于找到疫苗的时间表,巴尔的摩并不像其他科学家那样乐观。当时他推断,“鉴于这一问题的复杂性,找到一种疫苗至少需要10年的时间”。20多年过去了,巴尔的摩和他的同行们没能达到目标,而且对于研发疫苗的前景他略显悲观。
“我现在仍然认为,艾滋病疫苗的研发至少还需要10年。但你们很可能会问,如果10年以后变成20年以后,是否意味着人类永远也找不到这样的疫苗?的确有人认为,人类永远也找不到艾滋病疫苗。我不想假装发现了一条通向某种新疫苗的途径。”现在,巴尔的摩如此告诉《中国新闻周刊》。
“希望之星”陨落
最令人沮丧的事件发生在去年9月18日。这一天,制药企业美国默克公司正在进行的艾滋病疫苗试验被叫停。
据美国《科学》杂志报道,当天,对该疫苗大型临床试验的一项中期安全性分析显示,该疫苗既无法保护志愿者免遭致命病毒的侵害,也不能减少人体免疫缺损病毒感染者体内的病毒数量。
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与世界卫生组织联合发布的《2007年全球艾滋病流行状况更新报告》显示,目前全世界大约有4000万人感染人体免疫缺损病毒,如果按目前的感染速度计算,未来5年中还将有3000万人感染。也正是由于艾滋病在全球的蔓延,使得艾滋病疫苗市场越来越被制药企业所看好。分析数据表明,2006年全球疫苗市场的容量为100亿美元。
- 2010.02.27
- 2010.01.18
- 2010.03.31
- 2010.03.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