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高质量的学术会议有一个主要特征,即能够形成热烈的讨论氛围。
医学组织过于追求自身的发展
各个医学组织的发展壮大必然离不开各种各样的学术活动,而举办学术会议正是首选良策。
记者在调查中发现,一些城市的不同组织机构可能会相继召开同类学术会议,基本邀请同一批专家,备讲内容也基本相同。
目前,诸多学会、协会、研究会,各大学、研究院所、大医院和药企都在牵头主办或协办学术会议,在学术领域如火如荼地开展“圈地运动”。其结果却是专家面对各方邀请“盛情”难却,疲于“走穴”;药企厂家面对重复性的赞助频繁买单,不堪应付。
另外,论及办会原因,一些医院的相关负责人员也向本报记者表示,组织各专科专家举办一定级别的学术会议,也是医院以及科室评级的重要参考指标。从这个角度看,频繁办会也是出于院方的无奈之举。
过度关注“会议外效应”
据凌峰介绍,学术会一般分为国际组织年会、国内组织年会(国内各学、协会主办)和专科会议……其中,专科会议数量当属最多。随着当前医学专业划分越来越细,专科会议也越来越多,所产生的单位效益也是巨大的。参会的专科医生可以在一定的时间内获取大量的知识,了解本专业的最新动态以及国内外的最新临床研究成果等。
此外,学术会为大家提供了相互交流的平台,参会者之间、参会者与演讲嘉宾之间可零距离接触,为促进学术交流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专家们疲于奔会,哪里有多余时间去做科研?没有时间做科研,又何来学术进展?”有医生产生了这么一个疑问。由此,学术会的性质正在悄然改变。那么,为什么还有许多单位和个人对此趋之若鹜呢?凌峰将此归结为“会议外效应”。
“除了学术交流之外,学术会议的另一个作用就是扩大社交面,促进同行之间的社会交流。这种社会影响包括对主办方的影响,这可以叫做‘会议外效应’,是学术会议的副产品。”凌峰认为,如果过度关注“会议外效应”,会议内的效应就会减少。“会议外效应”是即时的,随时组织会议随时可以产生效应,然而真正的学术是需要积累、学习、思考和总结的,经验的积累远没有那么快。
主办方办会质量“因人而异”
其实,一个高质量的会议对其主办方也有着严格的要求。
上海中医药大学脊柱病研究所所长王拥军2007年参加了由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戴尅戎院士和北京协和医院邱贵兴两位院士牵头举办的上海国际骨科学学术会议。会议前充分的准备工作、细致的专题安排和丰富的专家论坛让王拥军至今仍然回味并称道。在这次会上,王拥军认识了更多来自同领域的专家,在与他们交流和学习中受益良多。
“一个好的会议为参会者提供好的平台,做起来还是要花点儿心思。”王拥军说,他一年能收到二三十张会议请贴,而选择参加什么样的会议,取决于主办方,“组织者的水平至关重要。真正成熟的学会本身就有一批很好的组织和策划者。”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肿瘤内科主任李进也是今年8月28日CSCO会议的秘书长,他非常自豪地告诉记者,至今为止CSCO共召开了11届,都是在全国肿瘤研究界的有识之士多年的努力下完成,“CSCO的主任委员和常委们没有额外的收入,完全是自己的一腔热情和无偿贡献。”
李进同时表示,高质量的学术会议首先是看其能否推动学术的发展,能否加强会员之间的学术交流,能否有效提高医生的学术水平,并借此让患者获益,而不是浪费国家资源。“大家吃喝玩乐,水平却没有增加,这是最大的浪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