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多万农民看病有保障
2005年缴纳10元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以下简称“新农合”)费用时,陈普群做梦也没想到会得到这么大的实惠。
今年5月,家住江津区柏林镇付家村的陈普群被诊断为直肠肿瘤,在镇中心卫生院住院12天,花去3.9万元。病愈出院后,她按照重庆“新农合”政策,获得2.9万元补偿。这让她避免了举债就医,“政府出了大头,压力小了很多”,陈普群一家年纯收入3000多元,生活并不宽裕。
陈普群只是众多“新农合”获益者之一。
“截至9月30日,851人获得5000元至1.5万元补助,63人次补助在1.5万元以上。”江津“新农合”办公室副主任付胜说,自2003年该区启动试点以来,已有103万人参加“新农合”,除去外出务工人员,在家的农民基本全覆盖。
在推行“新农合”之前,市级卫生部门曾抽取54个乡镇,对农民医疗现状展开调查。结果显示,仅有45%农民患大病后有相对医治能力,45.5%要靠借钱医治,不医治的占9.5%。“农民中流传一句话,‘脱贫三五年,一病回从前’。”市卫生局农村卫生处负责人说。
农民“看病贵、看病难”,促使重庆市在2003年,选取江津、铜梁、黔江等6个区县开展“新农合”首批试点,2005年试点区县增加到7个,2006年达到17个,2007年已全面推开。
“新农合”改变了原来以农民出资为主的就医形式,由政府出“大头”。这是一种在政府组织引导下,农民自愿参加,个人、集体和政府多方筹资,以大病统筹为主的互助医疗制度。
其间,“黔江模式”成为备受推崇的典型,其主要特点就是“政府主导”。
在资金筹措方面,“黔江模式”采取中央和地方财政补助以及农民个人缴费相结合,其中中央和地方财政补助成为出资主体,农民每人每年仅缴纳10元。从2006年起,中央财政补助标准由原来每人每年10元增加到20元,地方财政由10元提高到15元。到2007年,地方财政补贴提高到20元。
这样,在每个农民每年所缴50元保费之中,政府代缴了40元。这种模式让农民以小成本获得了医疗保障,但筹资规模毕竟有限,钱必须省着花。
为防止医生开大处方,黔江区卫生局对处方金额做了硬性规定,同时加强乡镇卫生院与村卫生室建设,健全农村卫生服务网络,鼓励农民就近就医。此外,乡镇卫生院还组成招标联盟,增强药品采购中的发言权。
据统计,该区卫生局制定了535种西药、613种中成药和374种中药的最高限价,使药品价格有了大幅度下降。
今年1月22日,在西安召开的2007年全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会议上,黔江区被卫生部、国家发改委等八部委局联合表彰为“全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先进试点县(市、区)”。
“如今,‘黔江模式’已成为全市学习的典范。”重庆市卫生局局长屈谦说,目前,重庆“新农合”覆盖面达到了39个区县,参合农民达到2008万多人,占全市农业总人口的85%,提前实现了国家提出的到2010年“新农合”制度基本覆盖农村居民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