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公众合理用药援助系统
药品查询
请勾选查询条件后检索
药品名 企业名 批准文号 功能主治
你的位置:首页 > 药讯频道 > 药讯 > 医药新闻 > 正文
业内人士称:医院“收支两条线”是倒退不是改革
www.yongyao.net  2008-10-28 11:58:36  来源:  责任编辑:
分享到:

(二)政府对医疗机构补助政策的调整基本方向应当肯定

政府对医疗机构的财政补助政策,是与我国计划经济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背景,以及我国城乡医疗保障制度逐步建立和发展的情况相适应的,在补助方法和补助内容上不断调整和完善的。

(三)我国卫生事业支出中,对医疗机构的补助水平变化不大,一般都在50-60%。

但由于医疗机构通过医疗收费和药品加成取得收入较多,而使财政补助占医疗机构总收入的比重呈下降态势。

从新中国建立后实行的统收统支,到1955—1960年的“收支两条线”的差额补助,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公立医疗机构人员的工资全部由财政拨款包干,再到2000年实施至今的定项或定额补助,政府对医疗机构补助政策的调整,是发展和改革的要求。基本方向的是正确的。

特别是2000年实行至今的政府财政补助政策,体现了支持公立医疗机构建设发展,补助公立公益性医院运营,补助离退休人员,不包医疗技术人员的思想。这是与当今各国的公立医院管理运营方向相适应的。有利于调动医务人员的积极性,通过提高医疗服务来获得收入。目前,政府财政投入在公立医疗机收入中所占的比重呈下降趋势。但把投入比例下降作为“以药补医”、“以药养医”的理由是不充分的。

一是我国医疗服务,包括基本医疗服务是收费的。但收费标准不合理,总的来说服务收费偏低,检查化验等费用偏高。医疗服务收费没有很好与服务质量挂钩,体现知识和技术服务的价值。二是医疗资源分布不均。基层医疗体系没有建立,到一些大医院看病难,而不少地方医院效率低,人浮于事,日门诊量少,病床利用低。靠收取医疗服务费用不足以补偿医务人员的工资、奖金和其他费用的不足。于是,为了获取这部分资金,靠重复检查收取费用、开大处方、用高价药品和医疗耗材、提高药品加价比例等等现象普遍存在,使我国医疗机构严重背离了公益性质,是造成看病贵的直接原因。三是一些公立医院在财政投入不足的情况下,利用银行贷款等进行建设发展,购置设备,实行扩张兼并,造成了人员多债务重。非营利医院实际上已经变成暴利医院。获利越多的医院、设备和条件越是先进的医院,在竞争是越取于有地的地位,使公立医院的管理和运行失去了规范和监督,把经济效益放在首位,处于无序竞争的状况。同时,一些经营不善、负担重、医疗服务差的公立医疗机构,形成了相当大的不良医疗卫生资产。

(四)调整政府财政补助政策,必须与公立医疗机构的改革相配套。

要加快加快事业单位改革,加快推进公立医疗机构的改革。公立医院机制不活,退休人员较多历史包袱较重。政府在承担公立医院必要固定资产投资的同时,应承担这部分人群的基本费用,彻底解决公立医院的后顾之忧。但在职医务人员的工资由国家来统包是不应该的。他们的收入应通过提供医疗服务,由保险基金来补偿。财政不能既通过医疗保障补了需方,又承担供方人员的工资。

收支两条线 统购统销是倒退不是改革。任何回到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统收统支,或者由财政全额补助的“收支两条线”,都证明了其缺陷,是倒退而不是改革。我国医疗卫生资源已经基本告别了短缺时代,经过三十年来医疗卫生事业的在发展,再回到计划经济,由国家来统包,既不能满足社会对医疗卫生不同层次的需求,调动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的积极性,政府的财政也将不堪重负。

(五)关于医疗卫生财政投入的实际情况。

我国政府高度重视发展医疗卫生事业,加大对医疗卫生的投入,连年都以20%以上的比例增长。

中央财政2003年对医疗卫生的投入为567亿元,2007年超过1000亿元,2008年则有更大幅度的增长,接近1500亿元。如果再加上地方财政的投入,我国财政对卫生的总投入大大超过2000亿,按13亿人口计算,人均已有近150多元的税款用于医疗卫生。2007年,我国卫生技术人员总数为479万人(包括公立医疗机构与私立卫生机构),人均政府的财政的投入已达5万多元。医疗卫生服务已经是国家投入最大的行业之一。

(六)必须着眼于制度设计具有可持续性,避免由于医疗费用急剧增长,使公共财政不堪重负、难以为继。

我国的医疗总费用,已占到GDP的6%左右,占政府财政支出的17%。很多人认为这个比重过小。但据专家分析,按照购买力平价计算,我国与85个中等发展的国家相比,医疗卫生消费水平总体上还是超前于经济发展的。

政府财政投入必须有效地转化为增加公共卫生服务,保证其体现公益性。政府财政支持公共卫生事业,不等于要包下所有公共卫生机构和人员,公共卫生机构更不等于公立医院,更不等于其人员和机构由财政拨款的“全额管理”。凡进入规划,纳入公共卫生服务体系的卫生机构,不管是公立还是民营,均可以得到政府的资助,可以是“全额管理”,也可以按服务项目通过政府购买方式得到补贴。

我国医疗事业的发展,特别是政府财政支持补助的医疗建设、医疗服务,应该量力而行,与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协调。目前,我国大中城市许多医院的规模、数量、设施、设备都居于世界前列,卫生保健服务“超前消费”,大大超过了我国经济发展水平。公立医院公益性减弱、非营利医疗机构盈利大,相当一部分从事非基本医疗卫生服务,而主要从事高端医疗服务。这些医院既占用了国家医疗卫生投入大部分,又享有非盈利的政策优策。政府加强的只能是对非盈利、从事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医疗机构的投入或补帖。

(七)开放医疗服务市场,充分利用社会资金发展医疗卫生事业。

在医改中要拓宽民间资本办医的空间,完善发展民营医疗机构的政策措施,加快建立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具有活力、开放的医疗卫生体制。卫生行政部门在限制医疗资源不平衡发展的名义下,约束了包括外资在内的社会办医疗机构的开办和发展,卫生行政部门所属的政府在各地、各级办医疗机构的格局没有改变。造成了医疗卫生投入渠道单一,另一方面,城市大医院的盲目扩张,提高医疗服务的标准,加剧了财政投入的不足状况。没有社会力量的积极参与,没有多渠道的资金投入医疗卫生,仅靠国家的财政投入,是不可能完全满足医疗卫生发展多层次、多方面的需要。

要开放医疗服务市场,规范医疗服务准入标准,简化准入程序,形成投资主体多元化、投资方式多样化的办医体制,形成优胜劣汰的市场环境。

重视农村医疗卫生机构和基层医疗机构的建设。在医疗资源缺乏的地区,及时增加政府投入,通过购买服务或增加补贴的办法,保障群众对基本医疗服务的可及性。

来源:搜狐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无关。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返回资讯中心 返回资讯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