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月14日9时,在钓鱼台国宾馆举行第二届“治未病”高峰论坛。
实施"治未病"健康工程 推进健康城市建设
提升市民健康素质和城乡健康水平
上海市卫生局局长 徐建光
在过去的一年里,上海市积极贯彻落实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治未病"工作的总体部署,结合健康城市建设,扎实推进"治未病"健康工程,取得了阶段性成效。借本次论坛的机会,我就实施"治未病"健康工程的实践、思考和展望,向大家作一汇报,敬请指正。
一、实施"治未病"健康工程对推进健康城市建设的意义
近年来,随着上海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口老龄化以及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的改变,导致慢性非传染性疾病、身心疾病发病率大幅提高,成为危及居民健康的主要因素。传统的爱国卫生工作和医疗保障服务方式,无法应对这些新的挑战,难以满足市民与日俱增的健康需求,影响了市民健康素质和城乡健康水平的整体提升,不利于社会的和谐发展。为此,我市在全国率先开展了建设健康城市行动计划,相继实施了2003-2005年和2006-2008年两轮三年行动计划。该行动计划,以满足市民健康需求为出发点,在政府引导下,加强条块合作,社会多方参与,不断完善健康服务,积极营造健康环境,大力倡导健康行为方式,不断提升市民的健康素质和城乡健康水平。经过几年实践,健康城市建设取得了一定成效,并于2007年成为全国建设健康城市试点。
按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部署,2007年我市开展了"治未病"试点工作,并于2008年成为全国实施"治未病"健康工程的试点市。为切实做好试点,我市研究制定了具体实施方案。以"治未病"理念为指导,以服务群众健康为立足点和出发点,以构建中医特色预防保健服务体系为目标,积极探索和完善融健康文化、健康管理、健康保险为一体的中医特色健康保障服务模式和"政府引导、市场主导、多方参与"的运行机制,组织医疗机构广泛开展"治未病"服务,成为促进居民健康、推动健康城市建设的重要内容,受到人民群众的欢迎。
经过一年多的实践,我们深刻地体会到,实施"治未病"健康工程与建设健康城市行动计划,工作目标一致,都是为了提高居民健康素质,提高全社会健康水平;核心理念相近,都是强调防患于未然。工作机制相似,都由政府或政府部门组织(引导),动员社会广泛参与,突出居民健康意识,强调健康生活方式。工作内容上相互交汇,各有侧重。健康城市建设为"治未病"健康工程实施创造了良好氛围和工作平台,提供了更多的政府支持和社会组织参与资源。而"治未病"健康工程的实施,为健康城市建设提供了先进的健康文化和丰富的健康服务内容,尤其是中医特色健康保障服务模式的实践和探索,为建立新型健康管理和保障体系提供了新鲜的经验。"治未病"健康工程的实施,与建设健康城市行动计划的落实紧密结合,统一部署,协调推进,可以起到相互支撑、相互促进的良好效果。
二、实施"治未病"健康工程的主要举措
一年来,我们按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治未病"工作总体部署,结合健康城市建设,科学规划,精心组织,重点从以下几个方面推进实施"治未病"健康工程。
(一)加强"治未病"工作组织领导。上海市卫生局成立了有市卫生局主要领导和相关处室负责人参加的"治未病"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对开展"治未病"试点工作和实施"治未病"健康工程进行总体部署、统筹协调、组织管理和监督指导,落实政府责任。与此同时,成立了上海市"治未病"发展研究中心,在上海市卫生局的领导下,组织开展"治未病"的理论与实践、战略与政策等方面的研究,并负责组织并协调上海市"治未病"健康工程实施。
(二)大力传播"治未病"理念。"治未病"理念的传播推广,是实施"治未病"健康工程的基础。我们对此十分重视,利用各种传播平台,开展宣传、展示、体验活动,力求使"治未病"这一积极主动的健康观为大众所理解、接受,并转化为自觉行动。一是把"治未病"宣传作为中医中药上海行活动的主要内容,在各区县进行主题推广。二是承办两期"治未病"高峰论坛系列专题讲坛,并按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工作部署启动了为期一年的中医特色健康保障服务体验活动。三是通过举办膏方节,普及中医药养生文化和保健知识。四是组织各试点机构面向市民举办健康讲座,提高市民对"治未病"理念的认知度。如曙光医院在组织医生下社区,开展"饮食营养与中老年健康"、"中医药膳""中医诊病与现代养生预防"等专题讲座,深受社区居民欢迎。五是积极通过新闻媒体进行宣传。"治未病"健康理念的广泛传播,为"治未病"健康工程的实施营造了氛围,也丰富了健康城市建设中健康文化的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