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从食品安全立法到大部制
我们能否吃得更安全
民以食为天。三鹿牌“问题奶粉”事件令世人震惊。人们在为三鹿事件痛心的同时不禁要问,怎样才能保证我们最基本的需求——吃得安全?
天津市卫生局局长程津新认为,食品安全是重大民生问题,关系到百姓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关系到政府的公信力和执行力,关系到我国在国际上的声誉和影响。正如全国卫生工作会和药监会所强调的那样,“必须从食品安全法制、监管以及诚信等各个环节入手,系统而有序地解决”。
在法制层面,食品安全立法已经全国人大三审。河北省卫生厅厅长杨新建说, 从“食品卫生”到“食品安全”,虽然只有两字之差,内涵却相差巨大。“食品安全”,不仅包括原“食品卫生”所要求的“食品无毒、无害、符合应当有的营养要求”等内容,同时更要求“对人体健康不造成任何急性、慢性和潜在性的危害”。这就意味着,我们对食品监管的要求,已经超越了那种打击假冒伪劣、杜绝过期变质等最为原始而低级的层面,而是上升到基于精确而严格的元素含量、生产环境等细致指标基础上的强制性食品安全标准时代。与此同时,百姓“表达不满的标准”,也不仅仅限于食品是否是真的、有无过期、是否会危害人的健康甚至致人死命等,而更包括营养元素含量是否达标、包装是否合乎标准、是否存在有害细菌、重金属是否超标等更为严格的要素。
在体制层面,按照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国家食品药品监管局划归卫生部管理,大部制改革已正式启动。作为食品安全综合协调部门,卫生部部长陈竺在今年的全国卫生工作会议上提出,要建立先发制人的食品安全体系,由被动应对向主动出击转变,系统而有序地解决食品安全问题。如何建立先发制人的食品安全体系?陈竺代表卫生部提出了从今年起将采取的五项举措:一是建立由卫生部门牵头、多部门联合、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的食品安全综合协调机制,从中央到地方建立上下对口的综合协调工作机制;二是加强食品安全技术支撑能力建设,形成覆盖全国各省、延伸到市县的食品污染物和食源性疾病监测网络;三是在各地建立健全食品安全信息收集、分析和发布机制,对发现的问题及时权威发布并做好解疑释惑;四是强化地方政府对食品安全的监管责任;五是以贯彻实施食品安全法为契机,做好配套法规建设。
“目前正在开展的打击食品违法添加行为,是探索先发制人食品安全监管机制的开始。”卫生部食品安全综合协调与卫生监督局副局长苏志日前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这次全国打击违法添加非食用物质和滥用食品添加剂专项整治采取了和以往专项整治不同的做法,就是尽量公开、透明,把黑名单公布出来。”
5 中西医并重与有所作为
中医药如何发挥应有作用
在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的过程中,古老的中医药如何发挥应有的作用?
在今年全国中医药工作会议上,卫生部部长陈竺说,卫生体制改革有两大目标,一是让人民群众不得病、少得病、晚得病、不得大病;二是让人民群众病有所医,即看得上病、看得好病、看得起病。为实现这个目标,必须做到几个坚持,其中之一就是“坚持中西医并重”。卫生部副部长、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王国强在会议上也高调提出,深化医改,中医要有所作为。
就在这次会议上,北京市副市长丁向阳的一张照片被媒体广泛转载。照片中,丁向阳手举《首都市民中医健康指南》,向大会介绍北京市政府为中医药发展创造良好政策环境的情况。此前,北京市首次以市政府名义组织召开了首都中医药发展大会,并正式出台《关于促进首都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意见》,在全国率先提出,对政府举办的中医医疗机构中医特色服务年度绩效考核合格的,人员基本工资和国家规定范围内津贴由财政予以全额拨款……
坚持“中西医并重”是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除北京外,陕西、安徽、浙江、江苏等地政府相继召开了发展中医药的大会。湖北、浙江等地还以省(市)政府名义出台了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文件,制定了一系列创新性的政策措施。早在2006年10月,四川省省委、省政府就下发了《中共四川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中医药发展的决定》,2007年四川省启动了120所县级中医医院改造建设项目,省级财政投入2.4亿元,市、县配套资金6.5亿元,力争在2010年全部完成建设任务。
中医药事业的发展离不开社会公众的广泛关注与参与,离不开相关部门的大力协助与支持,更需要中医药从业人员、整个系统自身的努力。北京中医药大学肖相如教授认为,中医药“简、便、验、廉”的特点在基本医疗卫生保健的普及上具有无可替代的优势。中医药在养生防病、疾病治疗上独特的方法和取得的效果也是现代医药难以替代的。“优势就是资本”。中医药要想在深化医改中有所为,在科学研究上需要去粗取精、去伪存真,还要建立有利于中医药人才成长的教育和用人机制。尤其重要的是,搞中医的人思想认识上必须坚定中医是科学的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