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隆清除的耐受诱导机制和方法
所谓克隆清除(deletion) ,就是将胸腺内未成熟的特异性T 细胞克隆通过阴性选择去除(中央型清除) ,或直接清除外周循环系统内已成熟的特异性T 细胞克隆来诱导和维持免疫耐受(周围型清除) 。胸腺是T 细胞发育、成熟的重要中枢免疫器官。当将供体抗原接种到受体胸腺内,使受体T 细胞在分化成熟过程中接触到供体异基因抗原,同时清除外周循环的T 淋巴细胞,当新T 淋巴细胞移入外周循环后,将供体移植物抗原识别为自身抗原而不发生排斥反应,移植物长期存活。目前认为,胸腺内注入供体异基因抗原进行预处理是诱导免疫耐受的关键。中枢性耐受可通过供体抗原胸腺内直接注射诱导,但如没有持续的供体抗原通过这个途径供应,中枢性耐受只是暂时维持着。造血干细胞移植( HCT) 诱导免疫耐受时,可持续地将供体抗原可供应给胸腺,使新产生的供体反应性胸腺细胞对供体抗原具有长期的负选择,是系统性地消除对供体的反应性克隆,从而长期维持耐受。Oluwole SF 等[24 ]报道,在受体胸腺内注入供体脾细胞可诱导产生对供体的特异性耐受。有学者[25 ,26 ] 研究表明,采用从供者的造血干细胞进行外周性输注,可以诱导免疫耐受状态的形成,可以降低急性细胞性排斥反应与慢性排斥反应的发生,停用免疫抑制治疗。
使用单克隆和多克隆抗体制剂清除外周效应T 细胞,减低受者免疫反应能力可获得周围性耐受。目前常用的单抗为抗CD3/ TCR 和抗CD4 单抗。Knechtle 等[27 ] 在恒河猴肾移植前使用FN182CRM9 T 细胞免疫毒素治疗受者一周,15只恒河猴中有8 只移植肾存活大于100 天,而未治疗组移植肾存活时间为5~9 天。淋巴细胞清除在临床试验中也取得了较好的结果,可减少非特异性免疫抑制剂的使用,使维持性药物减到最低量[28~30 ] 。但临床试验提示,淋巴细胞删除可以减轻缺血损伤造成免疫激活效应,减少介导急性移植物排斥反应的同种异型反应性T 细胞,用少量的免疫抑制剂就可以控制排斥反应,这只是一种更接近免疫抑制的状态,并不意味着病人处于完全耐受状态。
通过长期研究发现,接受异体或异种移植物一段时间后,受体体内出现供体细胞,移植物内出现受体细胞,这种供、受体细胞共同存在的现象称为嵌合现象。嵌合体可分为完全嵌合体和混合嵌合体。完全嵌合体建立需用去髓性处理的方法获得,而混合嵌合体可通过非去髓性处理方法获得。目前临床上倾向于通过建立混合嵌合体可诱导供者特异性耐受。Wekerle 等[31 ]用非去髓性方法处理恒河猴,然后行同种异体肾移植同时行脾切除及供者骨髓移植,辅以术后1 个月的CsA 治疗,这些恒河猴可接受供者的移植皮肤而迅速排斥第三方移植皮肤,最长的移植肾存活时间自停止免疫抑制治疗起超过10 年,且移植肾穿刺活检没有发现慢性排斥情况。Spitzer 等[32 ]对1 例多发性骨髓瘤伴有终末肾功能衰竭的患者,经非去髓性处理后,同时进行同一供者的骨髓移植和肾移植,术后73 天停用所有免疫抑制剂,随访22 个月未发生排斥反应,骨髓造血功能和移植肾功能正常。但有学者认为,微嵌合体状态的诱导和维持与受体的免疫状态密切相关,而微嵌合体状态的存在倾向于是移植物长期存活的结果,而不是导致移植物长期存活的原因[33 ] 。
总之,免疫耐受在许多动物试验和一些临床研究中取得了可喜的结果。目前面临的问题是如何诱导稳定而持久的免疫耐受,以及如何确定已经形成的免疫耐受。虽然移植免疫耐受诱导困难重重,但随着免疫学的发展,将对免疫耐受的机制有更为深入地了解,相信免疫耐受的诱导在不久的将来会获得成功,必将推动临床和基础器官移植不断向前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