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发性炎性肌病( IIMs)包括多发性肌炎( PM) 、皮肌炎(DM)和散发性包涵体肌炎( sIBM) 。由于时代局限,Bohan和Peter认为多发性肌炎是无皮肤改变的皮肌炎,现在认为多发性肌炎是细胞免疫为主的自身免疫性可治性疾病,同皮肌炎有着不同的免疫机制和病理改变。现将多发性肌炎的相关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一、多发性肌炎的病因学研究
多发性肌炎病因尚未明确,可能同病毒感染有关。普遍认为病毒感染是多发性肌炎发病的“导火索”,引发自身免疫反应,导致肌纤维变性、坏死。但是目前尚未没有找到病毒直接感染的证据: 在肌炎患者肌纤维中找到病毒的DNA 或RNA,并找到病毒基因表达的蛋白。虽然Douche - Aourik等[ 1 ]在肌炎患者肌肉标本中发现肠道病毒RNA持续存在,但未发现蛋白表达。另一项研究使用PCR方法在8例肌炎患者肌肉活检组织中1例发现B19DNA,但使用免疫组化染色未发现病毒蛋白表达。有研究发现[ 2 ] TT病毒感染的肌炎患者临床症状比无TT病毒感染更重些。即使肌炎发病同病毒感染有关,那么它们是哪些病毒,它们在肌纤维的受体是什么及如何作用和启动自身免疫系统等等一系列问题有待进一步研究。多发性肌炎患者有遗传易感性,具有特殊HLA亚型的人种容易患病。高加索人HLA亚型HLA - DRB13 03,朝鲜人HLA亚型HLA - DRB1 3 14 是肌炎发病的危险因素。HLA811AH等位基因是欧洲裔美国人发生肌炎的危险因素,而非洲裔美国人肌炎发病同该等位基因没有相关性,但是HLA -DRB13 0301是他们发生肌炎共同的危险因子[ 3 ]。
二、多发性肌炎的发病机制
多发性肌炎是细胞免疫性损害为主的疾病,浸润肌纤维内膜的炎性细胞以CD8 + T细胞和巨噬细胞为主。其发病机制可能是这样的:树突细胞( dendritic cells,DCs)吞噬抗原,在MHC - Ⅰ、MHC - Ⅱ、辅助刺激分子和细胞因子等辅助下,将抗原递呈幼稚T细胞,使之成为记忆T细胞,最后作用到肌纤维及其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导致肌纤维变性、坏死。
1. 树突细胞(DCs)作用: DCs是唯一有能力激活幼稚T细胞和记忆T细胞的细胞,也称特异抗原递呈细胞(APCs) 。研究发现在多发性肌炎肌内膜浸润细胞中有大量幼稚DCs[ 4 ]。幼稚DCs有效地从外周组织中捕获抗原多肽,迁移到淋巴器官成熟,DCs使抗原多肽同MHC - Ⅱ抗原分子组成MHC - 肽复合物,将抗原传递给抗原特异性T细胞,启动CD4和CD8细胞增生和成熟。一些炎性细胞因子如IL - 1、TNF -α和GM - CSF促进幼稚DCs成熟。DCs成熟在非淋巴组织开始,在淋巴组织完成。在成熟DCs捕获抗原能力下降,而用来有效抗原递呈的分子表达水平上调。多发性肌炎中浸润单核细胞表达MHC - Ⅰ、MHC - Ⅱ、黏附分子和协同刺激分子。一些浸润单核细胞具有DCs的形态。通过表达MHC - Ⅰ、MHC - Ⅱ、黏附分子(CD54) 、协同刺激分子(CD80, CD86,和CD40) 、细胞因子( IL - 1, IL - 12)和趋化因子受体(CCR7) ,能够有效传递抗原、作用并激活幼稚T细胞。
2. MHC - Ⅰ抗原作用:人类MHC - Ⅰ抗原基因主要位于6号染色体,MHC - Ⅰ抗原由跨膜糖蛋白,β2微球蛋白和一个短残端组成。MHC - Ⅰ抗原基因在大多数成人组织中表达,但是不同组织中表达水平差异很大。在免疫系统的组织和细胞中MHC - Ⅰ抗原高水平表达,但是在大脑皮质、小脑、交感神经节、垂体、甲状腺、甲状旁腺、胰腺和骨骼肌MHC - Ⅰ抗原很少或不表达。MHC - Ⅰ抗原过度表达对多发性肌炎患者致病有重要作用。肌炎患者肌纤维弥漫表达MHC - Ⅰ抗原,甚至在无淋巴细胞浸润的区域也是如此。CD8 + T细胞必须在MHC - Ⅰ抗原参与下,形成MHC - Ⅰ/ CD8 +复合体,作用肌细胞和肌纤维毛细血管内皮细胞,产生免疫损伤。在多发性肌炎患者肌纤维、浸润单核细胞和DCs均表达MHC - Ⅰ、MHC - Ⅱ抗原,在MHC - Ⅰ辅助下DCs同细胞毒性T细胞发生作用,在MHC - Ⅱ辅助下DCs同辅助T细胞发生作用。多发性肌炎MHC - Ⅰ抗原表达甚至早于炎细胞浸润出现,并且在没有明显炎细胞浸润情况下已经出现临床症状[ 5 ]。在转基因动物模型研究中,小鼠骨骼肌MHC - Ⅰ抗原表达上调,发现MHC - Ⅰ抗原过度表达导致小鼠肌纤坏死,同肌炎患者临床和病理改变相似,而且MHC - Ⅰ抗原表达出现在肌纤维发生明显组织学改变之前[ 6 ] 。表明MHC - Ⅰ抗原在多发性肌炎发病早期就参与,甚至可以不依赖淋巴细胞发挥作用,提示肌炎发病还存在非免疫内源性作用机制。其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MHC - Ⅰ抗原过度表达会干扰一些细胞生存非常重要的蛋白的合成、MHC - Ⅰ抗原同胰岛素、胰高血糖素和表皮生长因子的受体相互作用和MHC - Ⅰ抗原过度表达会干扰其他分子的功能等环节发挥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