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白塞病是一种多系统血管炎,可累及所有形态及管径的血管,被认为是一种抗原-抗体反应性疾病。很多系统和器官均可受累,包括关节炎、血栓性静脉炎、皮肤、肌肉、胃肠道、肾脏、心脏和肺。治疗包括激素及免疫抑制剂。其他的免疫抑制剂和生物制剂还包括抗肿瘤坏死因子α、干扰素等。
白塞病(Behcet′s disease, BD)又译名为贝赫切特病,是一种以血管炎为病理基础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它可累及所有形态及管径的血管,以反复的口腔黏膜溃疡、外阴溃疡、皮肤损害和眼部病变为主要特征,并可累及关节、肺、中枢神经系统和胃肠道系统。BD于1937年由Behcet首先报道,男女患病率几乎相同,但通常男性和年轻患者的病情较重[ 1 ] 。BD患病范围很广,主要见于中东、地中海地区和远东国家,如韩国、中国和日本。在亚洲的远东地区到地中海地区,该病的发病率为13. 5~380∶100 000,北欧和美国的发病率则低于1∶100 000。这种独特的地理分布表明环境和遗传因素可能与BD的发病有关[ 2 ] 。有证据表明,携带HLA2B51基因的人群更容易患BD,但至今其病因还不明确,也可能与感染、自身免疫等因素有关。因此, BD可能为多因素性疾病。BD主要的病理表现为广泛的动脉或静脉血管炎,受累部位血栓形成,是一种自行加重和缓解的疾病,治疗应尽早,以避免症状复发和重要器官的不可逆的损伤。当重要器官受累时常联合使用糖皮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 现对BD 的微生物学病因及某些治疗进展进行分析探讨。
1 微生物感染在BD中的作用
1937年,Behcet本人就认为微生物在BD的发病中有着重要的作用。研究者从患者的受累部位通过原位杂交及eDNA技术在BD患者的外周血淋巴细胞中发现有单纯疱疹病毒基因[ 3 ] 。在患者的血清中可以检测到抗单纯疱疹病毒抗体以及针对该病毒的循环免疫复合物。皮内注射链球菌抗原可以诱导BD,患者口腔溃疡中有较高的链球菌检出率,链球菌抗原反应的抗体有同属链球菌属的KTH-1、KTH-2和KTH-3。
2 热休克蛋白( hea t shock prote in, HSP)在BD中的作用
一些微生物如分支杆菌的肽结构与人的线粒体HSP显示有较高的同源性,成为特异性免疫反应的启动因素并且产生交叉炎性反应[ 4 ]。HSP60 000 /65 000丰富表达在BD患者的结节性红斑和口腔溃疡区。抗HSP65 000抗体与BD患者的口腔黏膜可出现交叉反应。给鼠皮下注射HSP可以引起实验性色素膜炎。晶状体蛋白为一小的休克蛋白,也构成了BD患者的抗原之一,抗晶状体蛋白抗体在中枢型BD患者的血清中可检测到,并显示出与非炎症性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不同[ 5 ]。抗HSP65 000的IgG抗体在脑实质受累的神经BD患者的脑脊液中水平较高,且脑脊液中的抗HSP65 000抗体与抗晶状体蛋白呈现较好的相关性,这可能由于两种抗体的产生是由同一免疫机制所驱动的。
3 视网膜S抗原和HLA2B51新的自身抗原在BD中的作用
已经发现,在许多不同的种族人群中BD与HLA2B51相关,具有虹膜炎和结节性红斑的患者的HLA2B51频率增加更明显[ 6 ] 。视网膜S抗原出现在视网膜,针对其抗原的免疫反应也只出现在由于色素膜炎组织损伤后,抗视网膜S抗原的T细胞反应出现在BD患者的色素膜炎。在视网膜S抗原的免疫主导区表位(342~355氨基酸, PD)与HLA-B分子的B51和B27保守区(125~138氨基酸,m7PD)分享同源性。
4 性激素影响在BD中的作用
虽然BD的男女发病率几乎相同,但男性BD患者的临床表现较重,肺栓塞、神经BD及肠BD的发病率均与男性高度相关。雌激素在Lewis鼠内皮细胞诱导的色素膜炎中有保护作用,同时显示炎性细胞的浸润在雄性鼠及卵巢切除术后的雌性鼠有较明显的增加。另有研究显示,在体外经甲酰甲硫氨酰亮氨酰苯丙氨酰刺激的中性粒细胞与雌激素共同孵育则超氧化物产生减少,雌激素通过血管内皮细胞上的雌激素受体降低促炎性因子,如肿瘤坏死因子α及白细胞介素6 ( interleukin-6, IL-6)的表达,进一步抑制血管内皮细胞和中性粒细胞的炎症功能,雌激素对内皮细胞的这一保护作用,阻止了BD的病情进展[ 7 ]。
总之,BD是一种慢性血管炎,准确的发病机制仍然需要进一步研究。
BD治疗的选择取决于临床表现,一般局部和系统联合治疗,常用非甾类抗菌素、免疫抑制剂、皮质激素和秋水仙碱治疗,与黏膜皮肤的损害比较要更重视眼部损害的治疗,尽管积极治疗,仍有25%有眼部损害的患者最终失明。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和大血管炎治疗效果往往不很满意,某些药物会加重神经系统的损伤,因此,治疗前要进行中枢神经系统生化及影像学(磁共振显像)检查。
- 2009.12.25
- 2009.08.19
- 2009.07.22
- 2009.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