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总结缺血性肠病,尤其是急性缺血性肠病的临床特点和治疗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该院自2002 年2 月~2006 年11 月间诊断及治疗的缺血性肠病患者共18 例, 其中急性发病患者共9 例。结果18 例患者中, 手术治疗8 例, 介入治疗4 例, 保守治疗6 例, 17 例患者痊愈出院, 死亡1 例。早期确诊率为50%。结论缺血性肠病早期症状不典型, 确诊困难较大, 容易延误诊断, 预后较差。尤其是急性缺血性肠病病情重, 进展快, 死亡率很高。影像学检查对该病的早期诊断有较大帮助。
1 材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自2002 年2 月~2006 年11 月共收治缺血性肠病患者18 例。其中, 男性12 例, 女性6 例; 男女比例2∶1, 年龄29~92 岁。手术治疗8 例, 其中,包括急性缺血性肠病7 例, 慢性缺血性肠病1 例; 介入治疗4 例; 保守治疗6 例。死亡1 例, 为保守治疗病例, 死于感染中毒性休克。多数患者合并其他疾病, 依次为心脏瓣膜病伴发心房纤颤6 例, 2 型糖尿病3 例, 高血压病5 例, 脑血管梗死4 例, 椎间盘切除术后1 例。从出现症状到就诊时间为3 h 至3 个月。其中, 急性患者中除1 例3 h 即就诊外, 其余均超过了12 h。
1.2 临床症状
急性缺血性肠病的早期临床症状中, 腹痛是最常见的首发症状。此18 例患者中有9 例( 9/18) 即以腹痛为首发症状, 疼痛的性质主要以持续性胀痛为主, 位置不固定, 其中5 例表现为脐周痛, 3 例为下腹痛, 1 例为全腹痛。疼痛程度不一, 其中2 例表现为剧痛, 使用哌替啶、吗啡等强效阿片类止痛药物不能缓解或缓解不满意。其他常见的症状有腹泻3例, 其中1 例患者为水样泻, 里急后重感强, 另外2例表现为带血的稀便; 便血4 例, 其中2 例患者以鲜血便来诊; 呕吐2 例, 早期呕吐物均为咖啡色样物, 其中1 例随病情进展, 吐出物为鲜血; 肠梗阻10 例, 均表现为麻痹性肠梗阻; 发热6 例, 其中急性肠系膜血管病变的患者都有发热的临床表现, 早期主要为低热, 当疾病进展至肠坏死阶段, 常表现为稽留性高热。
1.3 体格检查
患者常表现出比较明显的症状与体征分离现象。临床常见的腹部体征是全腹部压痛, 局部为著,可伴有反跳痛, 肠鸣音消失。7 例出现腹膜炎的患者经手术证实均有肠管坏死, 伴腹腔内大量感染性炎性渗出。
1.4 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 疾病早期多见全血白细胞计数轻度升高, 或仅表现为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升高。随着肠管缺血时间的延长, 白细胞计数以及中性粒细胞百分比随之升高, 最高者达28×109。但有1 例患者, 白细胞降至1.8×109, 中性粒细胞百分比亦下降至44%, 为急性肠系膜动脉栓塞病人。尿常规均无明显异常, 大便常规中可以见到红白细胞。其中1 例患者血清及尿淀粉酶术前为2 300 IU/L, 术后降到913IU/L。其他生化检查结果可以见到血清K+ 降低。出凝血功能检查可以见到5 例患者的D- dimmer, FDP升高。血气分析常可以看到代谢性酸中毒, 阴离子间隙显著增加。
1.5 辅助检查
腹部超声波检出缺血性肠病共10 例。主要表现为局限性的肠管增厚性改变, 肠蠕动减弱或消失; 其中2 例患者见到病变肠段以上肠管扩张, 2 例诊断肠系膜上动脉栓塞, 1 例诊断肠系膜上动脉内血栓形成, 另3 例发现肠系膜上静脉内血栓形成, 伴肠梗阻表现。4 例患者进行了腹部CT 平扫加增强以及三维重建, 发现局部肠管呈现肠壁增厚现象( 图1,2) 。血管重建提示肠系膜上动脉内血栓形成( 图4,5) , 管腔明显狭窄2 例, 肠系膜上动脉截断征象诊为肠系膜上动脉栓塞1 例, 肠系膜上静脉和门静脉内血栓形成1 例( 图3) 。1 例可见少量腹水。4 例患者行血管DSA 检查, 其中肠系膜下动脉闭塞1 例,肠系膜上、下动脉起始部狭窄2 例, 另1 例为肠系膜上动脉一级分支内多发不规则狭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