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公众合理用药援助系统
药品查询
请勾选查询条件后检索
药品名 企业名 批准文号 功能主治
你的位置:首页 > 药讯频道 > 药讯 > 学术科研 > 正文
支气管哮喘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www.yongyao.net  2009-9-15 16:46:49  来源:  责任编辑:
分享到:

支气管哮喘(简称为哮喘) 是儿童最常见的慢性呼吸道疾病之一, 目前, 世界各国的哮喘患病率有所上升。在英国, 学龄儿童哮喘患病率1964 年为4. 1% ,1989 年为10. 2% , 1994 年为19. 6% [ 1 ]。美国10%~15%的男孩和7%~ 10% 的女孩曾有哮喘发作史[ 2 ]。我国2000 年进行的中国城区儿童哮喘患病率调查结果显示, 城市儿童哮喘患病率呈明显上升趋势[ 3 ]

哮喘的发病机制极为复杂, 迄今尚未阐明, 现被较多学者接受的理论是气道慢性炎症学说。哮喘是由嗜酸粒细胞(eo sinoph ils, EO S)、肥大细胞、T 淋巴细胞等多种细胞和细胞组分参与的气道慢性炎症性疾病,同时也是一种外周免疫耐受机制发生缺陷的疾病。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 人工诱导的调节性T 淋巴细胞( iT reg) 与哮喘炎症和在外周维持机体自身免疫耐受有着密切的关系。某些其他的生物活性物质, 也在哮喘的发病过程中起一定的作用。重症哮喘的病因与肺炎衣原体感染密切相关。气道重塑是慢性哮喘的重要病理特征, 也是哮喘发病机制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1 T 淋巴细胞的不同类型及其在哮喘中的作用

T淋巴细胞作为独立的功能性T 淋巴细胞群, 主要在胸腺发育成熟, 约占外周血CD4+ T reg 的5%~10% , 主要包括两种类型: 一类是天然存在的T reg(nT reg) , 又称为胸腺源性CD4+ CD25+ T reg, 它们是来源于胸腺功能成熟的细胞群, 主要以细胞2细胞接触信号性方式发挥调节性作用; 另一类是iT reg, 通过多种环境因素在幼稚T 淋巴细胞中诱导产生的具有调节活性的T 淋巴细胞[ 4 ] , 主要是通过细胞因子依赖性途径介导抑制作用。目前已知, 至少有4 种主要的CD4+T reg 在哮喘发病中起重要作用[ 5 ] , 包括Th3, TR1, TR细胞, CD4+ CD25+ 细胞和自然杀伤(natu ral k iller,N K)T 淋巴细胞。

Treg 在保持自身耐受方面起重要作用, 可防止自身免疫性疾病, 抑制哮喘[ 6 ]。一些流行病学资料提示,环境和遗传因素影响Th1 和Th2 细胞产生。西方国家中, 儿童接触微生物类型变化, 可能和发达国家近年来特异性疾病, 如哮喘等急剧增加有关。环境污染增加哮喘患者气道对变应原感染的反应[ 7 ]。病毒也是激发哮喘发作的一个重要因素[ 8 ]。尽管Treg 参与控制哮喘,然而何种T reg 在哮喘控制中最重要, 迄今尚不清楚[ 4 ]。哮喘患者吸入糖皮质激素和B2 受体激动剂, 可以增加机体内L -10 和减少Th2 细胞因子的合成, 诱导L -10 分泌型T reg[ 9 ]。郭胤仕等[ 10 ]的研究结果提示,哮喘患者接受特异性变应原刺激后, 不仅启动Th2 反应的转录因子表达增强, 而且启动Th1 反应的转录因子表达也有增强; 启动T reg 反应的转录因子, 则不能相应提高。从特异性转录因子水平提示, Th1/T h2 平衡失调学说尚不能满意地解释哮喘的发病机制。哮喘患者T reg 功能减低, 有可能与哮喘的发病有关。Foxp 3(1 种CD4+ CD25+ TR 细胞特异性的转录因子) 是大鼠CD4+ CD25+ T reg 功能和发展的关键控制基因。初始CD4+ CD25+ T reg 受体(TCR ) 的刺激, 不能导致Foxp 3的表达[ 11 ]。文献报道, 前列腺素E2 能诱导Foxp 3 表达[ 12 ] , 由Foxp 3 转换的初始CD4+ T 淋巴细胞上调T reg相关的因子。哮喘最主要的治疗药物是糖皮质激素, 能上调Foxp 3 表达和T reg 的功能, 以减轻气管炎症[ 13 ]。树突状细胞(dendrit ic cell, DC) 迁移、成熟, 可诱导产生iT reg。在稳定阶段,DC 与T 淋巴细胞之间的相互作用, 导致T 淋巴细胞的耐受。与激活T 淋巴细胞上表达的CD5 有关[ 14 ] ,DC 也在呼吸道变应性疾病中起重要作用, 呼吸道合胞病毒( resp irato ry syncyt ial viru s,RSV ) 感染, 可导致肺部DC 数目增加, 可能与气道炎症和气道高反应性有关。病毒感染与抗原免疫反应加强有关[ 15 ]。有研究发现, 某些其他的生物活性物质, 也在哮喘的发病过程中起一定作用, 如前列腺素( p ro staglandin, PG )、血小板激活因子( p lateletact ivat ing facto r, PA F)、蛋白酶等。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无关。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返回资讯中心 返回资讯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