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心病患者的疾病解释
中国公众合理用药援助系统
药品查询
请勾选查询条件后检索
药品名 企业名 批准文号 功能主治
你的位置:首页 > 药讯频道 > 药讯 > 学术科研 > 正文
冠心病患者的疾病解释
www.yongyao.net  2009-11-12 13:38:11  来源:  责任编辑:
分享到:

3. 4 对预后的影响

越来越多的证据[ 25, 26 ]显示,冠心病患者的预后与心理因素密切相关。近年已有研究者开始关注疾病解释对冠心病患者近远期预后的影响。

Cherrington等[ 27 ]为研究疾病感知与AM I患者院内并发症的关系,并进一步探讨这种关系是否以焦虑和抑郁情绪为中介,设计了一项前瞻性相关研究。共纳入49名AM I患者,在入院24~48 h内评价患者的疾病感知、抑郁及焦虑情况,并记录急性期并发症的发生频率。结果显示:当控制社会人口学及临床变量后,疾病感知与院内并发症的发生明显相关:疾病感知越消极,出现并发症的概率越大, IPQ评分每增加1个单位,并发症的比率增加5. 1%。而焦虑或抑郁评分均没能预测急性期并发症的发生。

前述Petrie等[ 21 ]的研究中同期发现,住院期间感知病程短、后果不太严重的AM I患者更可能在6周内恢复工作;感知后果严重者更可能在恢复期难以胜任家务、娱乐及社交活动;而对症状的高度感知与病后3及6 个月时的严重性功能障碍明显相关。French等[ 24 ]的研究虽未能证实疾病感知与参与心脏康复项目的相关性,却意外发现患者入院后24 h内的疾病感知能够预测6个月以后的生活质量。

Petrie等[ 28 ]为证实认知治疗能否改变AM I患者住院期间的疾病解释,进而检验这种简单院内干预能否使患者更好恢复及减少失能,设计了一项前瞻性、随机、对照的干预试验。该研究纳入65名首次AM I患者,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试验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加上3次心理学家的认知治疗以期改变患者对疾病的不准确或消极解释。分别在干预前、后及出院后3个月进行评估。结果表明:干预组患者对AM I的看法产生了明显积极的改变,增加了对疾病的控制感。与对照组相比,干预组患者表示他们已充分做好离院准备,出院后在更短的时间内恢复了工作。3个月随访时,干预组患者报告的心绞痛发生频率与对照组相比明显减少。该研究从实践上证实通过干预患者的疾病解释能够改善AMI患者的躯体及社会功能。值得提出的是,由于心血管专业人员对疾病知识及患者的病情更加熟悉,因此经适当培训后对施予这种干预应该更具优势,没有必要一定由心理学家来做。

3. 5 与抑郁的关系

冠心病患者出现抑郁状态的机制尚不清楚。理论上推测,抑郁和疾病感知应该是内部相关的,许多情况可能是由于对疾病的错误及消极解释导致。Grace等[ 29 ]在661名冠心病患者中同时进行医院焦虑和抑郁问卷及IPQ问卷调查。结果发现,在控制其他抑郁相关因素后,女性患者的抑郁状态与感知的慢性病程相关。而男性患者的抑郁状态与感知的慢性病程、严重后果、低的可治愈性/控制感明显相关。提示通过心理干预重塑疾病感知有可能改善患者的情绪状态。

4 研究存在的问题及展望

目前关于疾病解释与患者健康相关行为间关系的研究多为横断面的观察性研究及队列研究,而随机、对照的前瞻性干预试验还很少。此外,研究者用来评估疾病感知的方法不统一,有些同类研究中样本的可比性较差,评价疾病感知的时间点不一致,均限制了研究结果的评价和比较。尽管存在上述缺陷,这些探索性的宝贵资料仍为今后的进一步研究提出了很多启示,并指明了方向。

近年来部分国内学者开始重视心理因素与心血管疾病尤其冠心病之间的关系。国外已有研究者[ 30 ]在中国移民中评估了2型糖尿病患者的疾病自我调节模式,结果表明疾病解释理论也符合华人文化,适用于中国人群。由于我国冠心病的发病率正逐年上升,患者就诊延迟、治疗依从性不高、预后不良等问题亟待解决。鉴于西方国家已取得的研究成果,疾病解释这一理论模式也有望为解决我国冠心病患者的上述问题提供了一条很好的途径。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无关。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返回资讯中心 返回资讯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