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cTnT 与cTnI 的测定
Katus 等首先建立了第一代cTnT 酶联免疫分析法( ELISA 法) , 此法采用生物素- 抗-cTnT 捕获性M7 抗体,
1B10 为标记过氧化物酶抗体, 与sTnI 的交叉反应约为2%。第二代cTnT ELISA 采用生物素- 抗-cTnT 捕获性M11.7 抗体, M7 为标记抗体, 与sTnI 的交叉反应为0.5%。
第三代cTnTELISA 运用重组人基因技术, 在增加特异性和敏感性的同时, 线形范围更宽, 分析时间也由第一代、第二代的90 min、45 min 缩短到20 min 以内。
测定cTnI 的方法有许多, 从最早1987 年Cummins 等首先建立的血清cTnI 检测法———放射免疫法, 逐步发展到酶联免疫法、单克隆抗体与荧光酶分析法, 直至目前应用较多的微粒子酶联免疫检测法(MEIA) 和电化学发光免疫检测法( ECLIA)。目前, 大量的临床应用研究发现, 各种cTnI 检测方法因采用的抗cTnI 抗体各不相同, 各厂商的cTnI 标准品也不相同的原因, 造成同一样品在不同分析系统测定值差别很大。也因为抗凝剂选用的是否得当将直接影响检测结果, 所以有人提出采用血清标本可能更合适。总的来说, 为了能得到更加准确的检测结果, 建议应固定检测系统, 建立各种心肌损伤疾病的cTnI 检测数据库, 确定诊断参考值; 尽量避免干扰因素;注重于分析患者cTnI 浓度的变化趋势而不仅仅依赖于一次cTnI 检测结果进行判断。
3 cTn 与CK- MB 的比较
磷酸激酸激酶同工酶(CK-MB) 长期以来都被誉为是诊断AMI 的“金标准”, 但从90 年代以来, 临床化学家们逐渐将诊断AMI 的研究重点转移到cTn 上了。曾有人作过研究报道, 将cTn 与CK-MB 的动态释放与测定作比较, 能得到一些结论。当发生AMI 时, cTn 的动态释放分布为: 胸痛发作后,血中cTn 异常增高出现在3.25 h~6.0 h, 峰值在11.5 h~24h, 峰值可超过正常范围的40倍以上。在AMI发生胸痛4h时, cTn 测定的敏感性为0.769, 特异性为1.00, ROC 效率为0.956。而10 h~70 h 时, 敏感性、特异性、ROC 效率均为1.00。96 h 时, cTn 仍可超过正常3 倍以上, 血中异常增高可达7 d~9 d [3]。而CK-MB 血中出现异常增高时间是在3.25h~4.87 h, 峰值出现在10.0 h~20.0 h, 在胸痛2 h 时, CK-MB的敏感性仅在0.6 左右, 4 h 时敏感性为0.923, 特异性为0.78, ROC 效率为0.81, 其最大值( 1.00) 灵敏度是出现在7h~24 h, 而其70 h 时灵敏度则是0.37。
由此可见, cTn 在特异性及ROC 效率上较CK-MB 有一定的优势。另外, CK-MB 由于采用催化活力单位, 易受同工酶(CK-BB、CK-MM、巨CK) 等亚单位的干扰, 使其结果偏高产生假阳性[4], 如采用质量浓度单位, CK-MB 的特异性问题仍无法解决, 马拉松赛跑者、骨骼肌损伤者、肾衰者CK-MB 均可异常增高。其次, CK-MB 在心肌内含量为(2.28±5.0) mg/g,骨骼肌内含量为(1.30±0.73 )mg/g, 两者比值为1.8, 远远低于cTn 的比值。再则, CK-MB 在血液中存在的时间也较短, 所以, 无论是对心肌的特异性还是敏感性, CK-MB 的地位都受到了严重挑战。而cTn 被认为是目前最好的确定标志物, 正逐步取代CK-MB 成为AMI 的诊断“金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