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 抑郁
Lenze[16]运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对57例髋部骨折后在康复中心接受住院康复锻炼的患者进行研究发现,抑郁评分越高的患者,其住院时间越长,康复训练参与度越低,功能独立评分(FIM评分)也越低。
2.6 跌倒恐惧
跌倒是导致髋部骨折发生的重要诱因,许多患者由于害怕再次跌倒而降低对康复锻炼的参与度。Voshaar等[17]运用修正版跌倒效能量表(Modified Falls Efficacy Scale)调查了187例老年患者,结果发现,越是害怕跌倒的患者在术后2周、6周的步态及日常生活能力恢复越差。
3 老年髋部骨折肢体功能恢复的测评指标
髋关节的主要功能是负重和行走,髋关节功能评定主要评估髋关节的负重功能和活动功能。目前,临床上有多种髋关节功能定量评定方法,但由于各评定方法所选用的内容和标准互不相同,因此各研究者所报告的治疗效果和功能结局难以相互比较。
3.1 Har r is 髋关节评分
Harris髋关节评分法由Harris 1969年提出,该表适用于各种髋部疾病的髋关节功能评定[18]。该表由疼痛程度、功能、关节畸形与活动度4个部分组成,4个部分在评分表中所占权重不同,依次是44分、47分、4分及5分。Harris髋关节评分总分范围为0~100,得分90~100分为优,80~89分为良,70~79分为中,70分以下为差。Harris髋关节评分是目前国内应用较为广泛的髋关节功能评定方法,强调了“疼痛”和“功能”的重要性,但是其关节活动度人工计算较为复杂,临床应用过程中大多运用Harris髋关节评定软件计算得分。
3.2 Charnley 髋关节评分
该评分方法最早由Ferguson和Howorth于1931年提出,目前被临床较多采用的是1954年的Merle D=aubigne和Postel的修改方案,该评分主要由疼痛、运动和行走功能3项,每项6分[18],它将患者分为3类。A类:患者仅单侧髋关节受累,无其他影响患者行走能力的伴发疾病;B类:双侧髋关节均受累;C类:患者有其他影响行走能力的疾病,如类风湿性关节炎、偏瘫、衰老及严重心肺疾病。Charnley认为A类或进行双侧髋关节置换术的B类患者适合进行3项指标的全面评估,而仅行单侧髋关节置换术的B类患者和所有C类患者,只适合进行疼痛和活动范围的评估,这些患者术后行走功能会受到限制,应综合考虑。
3.3 髋关节置换评定标准试行方案(简称北京方案)
1982年在《中华外科杂志》和北京骨科学会共同组织的北京地区髋关节人工置换座谈会上提出,目前已被国内一些研究者采用,作为髋关节置换术后功能恢复的评定量表。该评定方法在Charnley评分标准基础上增加了一些具体内容,如疼痛中是否服用止痛剂,关节功能中能否坐蹲、上下台阶及生活自理能力等[18]。
3.4 Sander s 髋关节创伤后功能评分
由HSS髋关节评分(The Hospital for Special Surgery hip-rating score)改良而成,包括疼痛、行走(步态)、功能、运动与肌力、日常活动、X线评估6项。总分55~60分为优秀;45~54分为良好;35~44分为差;少于35分为失败[19]。该评分方法在评估内容中增添了放射学观察指标,这在髋关节置换术疗效评定中显得较为重要,因为以放射学手段判断假体松动下沉的价值已得到广泛认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