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血小板膜糖蛋白在血小板黏附、聚集和释放反应中起关键作用,是血小板活化的特异性分子标志物。研究证实血小板膜糖蛋白,特别是CD62P、CD63和PAC-1的活性检测可较为灵敏且特异地反映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且随着病情程度的加重上述糖蛋白的表达也相应增强。血瘀证是临床最常见证候之一,研究证实多种疾病的血瘀证患者存在血小板活化现象,而不同病种之间的血小板活化表达量则无明显差异。活化血小板膜糖蛋白测定不仅可以对冠心病,特别是急性心肌梗死的早期诊断、病程进展判断等起辅助作用,还可作为血瘀证的微观辨证指标之一。
血小板活化( platelet activation)是受体介导的静止血小板对各种刺激的反应之一,其表现为血小板膜糖蛋白发生显著变化,在血小板膜上大量表达,成为血小板活化的特异性分子标志物。血小板膜糖蛋白在血小板黏附、聚集和释放反应中起着关键作用。
血小板膜糖蛋白主要包括3类[ 1, 2 ] :第1类是血小板质膜表面糖蛋白: 1) GPⅡb2Ⅲa (CD41-CD61) ,为结合素家族成员,除了参与血小板聚集外,还参与血小板黏附过程,在血小板无力症时减少、缺失或异常,其主要配体为纤维蛋白原、纤维连接素、vWF和玻连蛋白,是不同刺激物引起血小板聚集的最终共同通路。因此,使用其荧光单抗,就能更精确地在较早阶段检测到血小板的活化。2) GP Ib-Ⅸ-Ⅴ(CD42) ,与静息血小板相比,在活化血小板上表达量显著降低,可以作为活化血小板的分子标志, GP Ib是vWF受体,在巨大血小板综合征时缺失。3) GPIV (CD36) ,虽然也在静息血小板上表达,但在活化血小板上表达量更高,也可以作为血小板活化标志。4)此外还有GPⅠc /Ⅱa (CD49e-CD29) 、GPⅠa /Ⅱa (CD49b-CD29)等也与血小板活化有关。
第2类是血小板颗粒膜糖蛋白:主要包括血小板α-颗粒膜蛋白140 ( GMP-140, CD62P)和溶酶体膜蛋白(L IMP, CD63) 。CD62P为选择素家族成员,具有介导活化血小板与中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的黏附功能。它在静息血小板中仅分布在α2颗粒上。当血小板被激活时,随着血小板脱颗粒与释放反应, CD62P重新分布至血小板膜表面。它只能在脱颗粒的血小板表面表达,所以被认为是血小板活化后期的标志物,是目前所知最能直观反映血小板活化程度的特异指标之一。CD63为一种溶酶体整合膜蛋白,位于血小板内溶酶体膜上,在静止血小板表面仅有极少量的表达,但活化血小板表面可大量表达,因此也是检测血小板活化的理想指标之一。
第3类是出现在活化血小板上能与血小板表面受体相结合的一些抗原,包括纤维蛋白原, Ⅹa因子等,这些抗原在血小板表面的出现和消失在临床检测上也有意义。正常状态下的纤维蛋白原游离在血浆中,在创伤等应激状态下血小板被激活,活化的血小板膜上GPⅡb与GPⅢa结合成复合物,暴露出纤维蛋白原的结合位点,可以黏附血浆中的游离纤维蛋白原,并且以它为桥梁发生血小板之间的聚集。因此与血小板膜结合的纤维蛋白原也可以作为血小板活化测定的分子标记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