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血小板膜糖蛋白活性与冠心病的相关性
1. 1 冠心病与血小板膜糖蛋白的表达血小板活化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等血栓性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重要的作用,近年不少学者进行了相关的研究。
张梅等[ 3 ]利用流式细胞仪和单克隆抗体测定了22例稳定性心绞痛( SAP组) 、25例不稳定性心绞痛(UAP组)和35例急性心肌梗死(AM I组)患者外周血血小板糖蛋白CD62P和CD63的阳性表达率,并与28例正常受试者进行了比较。结果显示, UAP组和AMI组的表达率均显著高于SAP组和正常对照组( P < 0. 05) ,证实血小板活化在UAP组和AMI组增强,参与冠心病尤其是不稳定性心绞痛和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病过程。王传新等[ 4 ]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冠心病患者(26例)治疗前后血小板活化标志物CD62P和GPⅡb-Ⅲa的表达,结果显示冠心病患者治疗前CD62P和GPⅡb2Ⅲa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 30例) ,治疗后较治疗前明显下降,但仍高于正常对照组( P <0. 01) ,证实血小板活化在冠心病的发病过程中起重要作用。金秀国等[ 5 ]用流式细胞仪、血球计数仪及血小板聚集仪分别对89例冠心病患者和60名健康受试者的CD62P、血小板4项参数及血小板最大聚集率(PAGM)进行测定。结果显示冠心病患者CD62P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 P < 0. 001) ,与PAGM呈正相关关系。急性心肌梗死患者(38例) CD62P明显高于心绞痛(51例)组( P < 0. 001) ,提示CD62P、血小板4项参数及PAGM可较全面地反映不同类型CHD患者的血小板形态、功能和活化状态。刘彦虹等[ 6 ]采用全血流式细胞术三色荧光分析技术,对50例冠心病患者和50例健康受试者的血小板活化标志物CD62P和GPⅡb-Ⅲa ( PAC-1)进行检测,结果显示冠心病组血小板CD62P与PAC21阳性百分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 0. 05) 。万云高等[ 7 ]采用流式细胞仪及全血单克隆抗体标记法,检测了66 例ACS患者外周血中血小板糖蛋白CD62P 和GPⅡb-Ⅲa ( PAC-1)在治疗前后的表达情况,并以年龄、性别相匹配的健康受试者22例为对照组,结果显示ACS组的CD62P和PAC-1表达率治疗后明显降低( P < 0. 01) ,且在治疗前后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 0. 05) 。提示ACS患者体内血小板处于高度活化状态,血小板活化指标可作为冠心病病情监测的有效指标。
1. 2 冠心病不同病变程度与活化血小板膜糖蛋白
余泽洪等[ 8 ]对25例急性心肌梗死和38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进行血浆GMP-140测定,发现AM I和UAP患者较健康受试者(30例)升高,且GMP-140与AMI和心绞痛缺血面积呈正相关,提示血小板活化不仅参与冠心病的发病,且其活化程度有助于预后的判断。田晓沂等[ 9 ]收集临床诊断为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共31例,根据冠状动脉造影下病灶特征分为复杂病变组和简单病变组,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每例患者外周血糖蛋白GPⅡb2Ⅲa受体呈阳性表达的血小板比率,结果显示复杂病变组显著高于简单病变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1)。UAP患者冠状动脉造影显示为复杂性病变者多伴有血小板膜GPⅡb2Ⅲa受体表达率增加,提示这些患者可能更适合强化抗血小板治疗。另一项研究[ 10 ]也证实冠状动脉病变程度越高, CD62P水平越高,为病情判断及治疗提供了依据。
上述结果提示, 活化血小板膜糖蛋白, 特别是CD62P、CD63和PAC-1 的测定能较灵敏且特异地反映冠心病的发生发展过程。活化血小板膜糖蛋白测定可以从凝血的角度对冠心病,特别是急性心肌梗死的早期诊断、病情进展、抗血栓药物的评估以及疾病的预后判断起辅助作用。但血小板膜糖蛋白在冠心病发病后的变化曲线还有待进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