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血小板膜糖蛋白活性与血瘀证相关性
血瘀证是临床最常见证候之一,心脑血管、神经、泌尿、内分泌及皮肤等多系统疾病均存在血瘀证。近年来血瘀证的研究已深入到细胞和分子水平,已对多种疾病的血瘀证患者血小板活化分子进行了测定,其中以α-颗粒膜蛋白140 (GMP-140、CD62P)和溶酶体膜蛋白(L IMP, CD63)为主。
对2型糖尿病、高血压病、冠心病、银屑病等进行了同一病种之间对比研究的结果显示:施赛珠等[ 11 ]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了41例2型糖尿病患者(血瘀证者17例,非血瘀证24例)血浆GMP-140的含量,结果血瘀证组GMP-140含量高于健康受试者(20例) ,证实2型糖尿病患者存在血小板活化现象,但在血瘀证组更为显著。姜兆顺等[ 12 ]采用流式细胞术测定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小板CD62P和CD63的表达,表达情况依次为2型糖尿病血瘀证组>非血瘀证组>健康对照组,表明2型糖尿病血瘀证患者血小板活化水平升高,是血瘀证的重要分子学基础。陈健等[ 13 ]选择原发性高血压患者60例,其中血瘀证组22例,非血瘀证组38例,健康受试者(对照组) 30例。用流式细胞仪测定血小板GMP-140和CD63的阳性表达率,结果显示高血压血瘀证组、非血瘀证组GMP-140 及CD63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 0. 05) ,且血瘀证组患者CD63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非血瘀证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 0. 05) 。提示原发性高血压血瘀证患者存在着明显血小板活化, CD63和GMP-140可能是血瘀证微观辨证的指标之一。毛以林等[ 14 ]采用ELISA法检测冠心病心血瘀阻证型者48例,非心血瘀阻证者52例,健康对照组54例血浆GMP-140含量。结果显示血瘀证组明显高于非血瘀证和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 05) 。李冠勇等[ 15 ]用荧光免疫法对36例不同证型银屑病患者(血瘀型13 例,血燥型12 例,血热型11例)血小板膜表面CD62P和CD63表达进行了定量研究,结果显示其表达量依次为血瘀型>血燥型>血热型>健康者,血瘀型患者活化血小板明显增多,进一步说明血小板活化与血瘀证密切相关。
刘永惠等[ 16 ]观察原发性肺癌53例(其中伴有其他脏器转移者20例)和健康对照组40例,发现GMP-140水平依次为肺癌转移组>肺癌未转移组>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 0. 05) ,推断血小板异常活化是肿瘤血瘀证的体现和标志,血瘀证是促进肿瘤转移的条件和基础。李艳梅等[ 17 ]用放射免疫方法测定血小板膜表面GPⅡb-Ⅲa复合物及血府逐瘀液对其的影响,结果提示血府逐瘀液能明显抑制二磷酸腺苷诱导的GPⅡb2Ⅲa复合物分子表达,提示活血化瘀可通过阻断GPⅡb-Ⅲa复合物的暴露而抑制刺激剂对血小板的激活。刘剑刚等[ 18 ]将90 例冠心病心绞痛血瘀证患者随机分为西医常规治疗加血府逐瘀口服液组(治疗组)和西医常规治疗组(对照组) ,治疗4周后, 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血小板活化分子CD62P表达率,结果显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血府逐瘀口服液能抑制患者的血小板活化分子表达。
另外亦有部分学者对心脑血管、糖尿病等不同病种及不同类型血瘀证患者的血小板活性进行了研究。石志芸等[ 19 ]采用双抗夹心法和固相免疫放射法测定了74例糖尿病、36例心血管疾病、53例肾脏疾病患者及20例正常受试者的血浆GMP-140浓度,并按病种及是否有血瘀证分组,分别比较了各组GMP-140的差异,结果GMP-140浓度依次为血瘀证组>非血瘀证组>正常对照组,但3个疾病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说明GMP2140升高反映的是不同疾病共同存在血瘀证的病理改变。孔令钧等[ 20-22 ]采用流式细胞术对气滞血瘀、气虚血瘀的118例患者(其中心血管病患者65例,脑血管病患者53例)及32例出血性中风患者的血小板活化分子CD62P和CD63的表达进行定量研究,其表达量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30例) ,以气滞血瘀患者最明显,说明血小板活化参与血瘀证的发生与发展过程, 血小板活化与气滞血瘀关系尤为密切。
综上所述,血瘀证中确实存在着血小板活化现象,血小板活化各项指标增高与血瘀证密切相关,而不同证型的血瘀证影响了血小板活化的表达,不同病种之间的血小板活化表达量差异则无统计学意义。血小板活化参与了血瘀证的发生与发展过程,是血瘀证产生的重要病理生理基础,这为血瘀证的分子机制提供了客观依据。通过检测血小板活化分子的表达可特异性地反映血小板的活化程度,血小板活化分子不仅可作为血瘀证重要的微观辨证指标,还可作为辨证用药、中药疗效观察的客观指标以及判定中药治疗预后的参考指标,为中医同病异治、异病同治理论及活血化瘀药物在异病同证治疗中的应用提供了客观依据。